自此,整个行动已经进入最关键的阶段。最终目标已经明确,只需要制定作战计划并加以实施即可。莱伊和娜仁图亚在前往档案室的途中,就得出了整个任务持续时间不会多于一个白天的结论。也就是说,如果顺利的话,今天准备,明天执行,后天就可以带着温米返回加尔维斯顿了。
我现在对行动做个简单的阶段性总结。自从行动组罗密欧抵达加德斯登以来,已经过了整整8个日夜。作为在刚开始情报几乎为零的地区执行的军事任务,用时算是中规中矩。莱伊的情报搜集工作,遇到不同状况的感染者、敌对或友好人类的对应程序基本符合联盟军的一般程序。在对待温米上,莱伊作为缔约国澳大利亚的公民,她忠实履行了《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思想,无论她的动机是出于军事功利主义、人道主义还是其它。
任何战争的过程,除了遵循一般的军事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各方指挥官个性的影响,就算他们是同一个军事学院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是我或别的联盟军人置于和莱伊同样的境况,做出的选择一般有所不同。我们看到了莱伊超人的本领和坚定的自信,还有她对温米的接纳与包容为本次行动添加了别样的调料。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优秀品质。至于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军事技巧的读者,可以参看莱伊的教材原著。
不过读者也不难发现,莱伊做事有时候慌里慌张的。有时候明明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非得要图省时间选择并非最优的作战方案。带温米下矿洞和进攻天文台是最典型的例子。尤其是后者,明明说的只是去侦查情况,然后回来拉大部队。就本次任务性质而言不差那半天。不过莱伊本人却不认为她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她用两个名人名言为自己辩护:
高度现代化的战争中,战机稍纵即逝,因此抓住有利战机,果断实施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孙子)
不过我们很容易知道莱伊混淆了“速战速决”和“慌里慌张”的概念。诚然,艾森豪威尔将军以能迅速而果断地制定出正确的战争计划著称,要做到这一点有四个条件:对情况的准确把握;强大的自信与勇敢;为了实施计划的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善于利用团队。在大多数时候,莱伊的确把握了前三点,第四点也因为她一开始就失去队友所以失去意义。不过我们从天文台的战例看,莱伊似乎没有完全把握好情况就仓促发起战斗。天文台上的海马斯火箭炮采用六联装火箭发射模块,装载M26A2型火箭弹,每枚火箭弹携带518枚M85子弹药。我们曾经看到,它们光是几发过去就能拦腰截断规模上万的尸潮,使之下降到一个普通的美军步兵连能处理的程度。假如考虑到武器老化威力大幅下降,但子弹药数量极多也能很可能导致二次爆炸,摧毁望远镜建筑倒是次要,引爆露天堆放的弹药乃至直接飞到莱伊头顶上再炸那就完了。如果要除掉巨人感染者,好方法不胜枚举,不知道为什么非得要越过原计划还差点画蛇添足。
莱伊所在的时代固然比艾森豪威尔将军生活的时代相比现代化了不知道多少,虽然末日中的战争形式退化到了二战前,她和土匪的作战能这么说,但对付感染者还这样说就不免有偷换概念的嫌疑。感染者只要不惊动就是靶子,她大可一边喝咖啡吃甜点一边悠然讨论作战方案,没有谁催她。除了本次行动,纳粹德国在1939年因为“怕他先打我”所以“我要先打他”而仓促发动对波兰的“预防性战争”,最后获得胜利则是由于利用好了后面三点。莱伊本人几年前在比亚韦斯托克【在波兰】也因此差点闹出过大麻烦。那次她拿到情报就仓促下结论,导致错误预估苏军部署,于是带人冒进结果闯入敌人火力覆盖区,不是同伴冒险搭救她就撂那了。据参与救援的人描述当时莱伊“背部被弹片划开一英尺长的口子,浑身涂满血与灰的混合物”。
至于孙子的话,我先给出这纯粹就是诡辩的结论。莱伊引用孙子这句话的理由,我想读者已经能从她时常将“不可胜”这三个字挂在嘴边的习惯得到暗示。莱伊非常崇拜东方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孙子,称孙子“在罗马共和国都还没有的时代就已经创造出能比肩战后的西方的军事思想”,在她的教材里更是高调宣称“本书唯一有用的参考文献只有《孙子》一书而已”。莱伊认为,整部《孙子》的中心论点在于如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核心则是“不可胜”。关于不可胜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安托万·若米尼,他在《战争艺术概论》中写道:“军事理论不会精确告诉人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如何行动,但至少能常常告诫人们应该如何避免各种错误。”而它在西方军事理论中的成熟,要等到1963年安德烈·博福尔的《战略入门》问世。
为了知晓莱伊对不可胜的理解,进而明白莱伊用孙子的话为什么是诡辩,不能不提到博福尔在他那本书里提到的间接战略。而在讨论间接战略之前,要先明确什么什么是战略。博福尔给出了定义:“两个对立意志使用力量解决其争执时所用的辩证法艺术”。这个定义对于当时的西方军界来说是变革性的,因为“力量”不仅指军事力量,还包括一切能够和敌对势力造成打击的事物,如政治、经济和公众舆论等。前者叫直接战略,后者相应就是间接战略,合称总体战略。在博福尔之前,西方人提到战略单指直接战略。博福尔定义的战略和不可胜的关系,在于军事的失败可以是战略胜利的步骤。然而以前的西方军事家,执着于在军事上的胜利,而没有考虑到战略才是应该取胜的地方,或者说他们混淆了战役和战略的层面。我国在二战中的灾难性失败,就是过于注重军事胜利而忽略战略胜利的惨痛教训。
有读者可能会说,艾森豪威尔是盟军总司令,而莱伊只是行动组少校队长(相当于末日前美国陆军的班长),两人的层级有所不同,因此莱伊可以不用考虑战略问题。作为基层军官她只需要注重打好眼前的仗,也就是只需考虑战术问题,就像她在隧道战理论中做出的开创性工作。格哈德·格罗斯在《德国战争神话与现实》中将“战略”和“战术”做了现代界定。战略是整体的作战方针,如二战时期mzd提出的持久战方针;战术是用于军事胜敌的具体方法。上文提到的“战役”处在两者之间,它指为达到战略目的而采取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战役。看起来,莱伊似乎确实不必考虑到战略层面,她所谓的不可胜最多是战役的不可胜。我的证伪看似失败了。
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也就是以前的战争和末日战争的规模问题。众所周知,由于人口极度缺乏,现在的一个班(行动组)在指挥层面相当于曾经的一个师,因此战略-战役-战术的规模或许要同步缩小。这样看的话,本次行动就相当于战略层面;莱伊每次子行动,比如下洞,相当于一次战役;如何完成子行动就是战术层面。莱伊的战略目标,是调查清楚天蝎七号究竟在加德斯登搞什么名堂,其战略就是利用自己的军事技能还有娜仁图亚的帮助(后面加的,因为有战争迷雾)达到战略目标。在这样的战略下,不可胜的含义是,保证自己不缺胳膊少腿地回家。这就是说,如果没找到天蝎七号的秘密基地,亦或是遇到极大困难莱伊不得不中止任务,她只是没有胜利,并不代表她输。因此我们立刻就能说她不输不赢。胜利和不输不赢合称不可胜。
莱伊的对立意志指的是大自然(包括感染者)和敌方人员。再加上现在人力极度缺乏,因此联盟军三令五申地说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应该置于比任务目标更优先的地位,这会影响制定战略的原则。关于战略的原则,斐迪南·福煦总结成两条:兵力的节约和行动的自由。在末日,福煦的说法应与时俱进,最广泛的有两种表述。莱伊《隧道战战术原理》中提到:资源的节约和行动的自由。这是处于隧道战是单兵作战的性质而言。而像乌尔比安少校这样的普通基层军官,常常教导我们:兵力的保存和行动的自由。对于人力资源缺乏的末日来说,哪怕一点伤亡都不像末日以前那么能接受,因为末日中培养一名士兵的相对成本更高,虽然绝对成本更低。两者其实是“末日资源很缺乏,不准有任何形式的伤亡和浪费”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不同表述。现在莱伊有了温米,于是她的第一条战略原则变成了“兵力的保存”。具体来说,就是绝对保证温米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活着,哪怕跟着莱伊上刀山下火海都必须安然无恙。这很自然成为莱伊的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说这么多只是说明一点,即莱伊在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面都有慌里慌张的毛病。她现在还算顺利,纯粹是因为她军事技能高超并对此非常有自信,能够及时纠正不过分的错误。至今为止,至少在本次行动中,她由于慌里慌张犯的错还不至于产生麻烦。回到孙子的原话,莱伊对此还有进一步“狡辩”:拙速就是快速的决定,哪怕不完美也是可以的,快点结束战斗免得拖沓才是真,否则就会陷入“必生可虏(过度思考导致贻误战机)”的陷阱。这句话看似有道理,但容易被带偏。首先,“拙”虽然确实是“不完美”,但莱伊试图偷换概念将“不完美”和“不过头脑上手就来”等同,后者是匆忙之中常犯的错误。只不过莱伊刻苦的训练和绝对的自信保证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靠本能成功拙速甚至“巧速”。
我认为,在两者之间,绝对自信比刻苦训练对她贯彻不可胜的影响更大。我们已经知道,莱伊自信到连悉尼上校都说她“逞英雄”,就说明她知道莱伊可能会犯自负的错误。事实上,莱伊靠不断自我暗示保证自己的心态处于自信和自负的临界点。这个度的标定,按照莱伊自己的说法,即你能够刚好判断哪些事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在就干脆做,不在就干脆不做。明明有能力都不做是自卑,明明没有能力都要做是自负。原则上,这个度可以靠平时训练就能知道。但其中的困难在于,人的能力其实是难以度量的,很多时候人们以为自己不会其实自己会,反之亦然。而且实际上,莱伊体现出的自信甚至常常高于她自己事前声称的,导致她的自信常常高于她所需的能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她需要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远低于其上限,所以就那些事件而言说她自负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不过一旦需要解决问题所需能力接近甚至超过其上限,以前并不是没有过,只是那时候有队友帮助所以才没出麻烦。这种情况下,莱伊很容易自负,并落入慌里慌张的陷阱,导致她自己陷入危机。以前是因为还有队友,所以她还有底气死性不改;但大自然从来都是最严厉的考官,总能出莱伊靠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不仅是对莱伊本人,还有我们广大联盟军指战员,这都是值得借鉴并改正的教训。
咧嘴谷行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