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乡的清晨总是来得格外早。林晓兰推开教师宿舍的窗户,山雾如轻纱般笼罩着远处的梯田,几缕炊烟从散落的村舍中袅袅升起。凉风拂过她花白的鬓角,带来泥土和草木的清香。
"林老师,您醒啦?"门外传来清脆的童声,"我给您打了洗脸水。"
林晓兰打开门,看见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王小草端着一盆清水站在门口,校服洗得发白但很干净,小脸被晨风吹得通红。
"谢谢小草,不过下次别这么早起来了。"林晓兰接过水盆,摸了摸女孩的头,"昨天教的古诗背熟了吗?"
"背熟了!"王小草挺起胸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林晓兰微笑。这是她来青山乡支教的第三年,像王小草这样的孩子已经数不清教过多少。三年前,她和周明华带着几大箱书籍和教具来到这个连公路都不通的山区,看到的是一所摇摇欲坠的校舍和二十多个渴望知识的孩子。
如今,在各方捐助下,新的青山乡小学已经建成,有了明亮的教室、简易的图书馆和一个小小的操场。学生增加到六十多人,还有三位年轻教师加入。变化虽小,却真实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老伴,早饭好了。"周明华的声音从隔壁厨房传来。退休后,他不仅教物理,还包揽了学校的各种修缮工作,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工程师爷爷"。
早饭是稀粥和自家腌的咸菜。林晓兰刚端起碗,村长急匆匆跑来:"林老师,不好了!老赵家的闺女要辍学!她爹昨天把她许给了山外头一个包工头的儿子,才十六岁啊!"
林晓兰放下碗筷,和周明华对视一眼。这种事在山区并不罕见,但每次听说都让她心如刀割。
"我去看看。"她抓起外套和布包,里面装着这几个月攒下的工资,"老周,今天你先代我的课。"
山路崎岖,林晓兰跟着村长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赵家。低矮的土房前,一个瘦弱的女孩正跪在地上哭求,旁边站着个满脸怒容的中年男子。
"赵大哥,听说你要让小芳辍学?"林晓兰上前,声音温和但坚定。
"林老师..."男子表情松动了一瞬,又硬起来,"女娃读那么多书有啥用?早晚是别人家的人。那包工头答应给三万彩礼呢!"
"爸!我想上学!"女孩抱住父亲的腿,"我考上县里的初中了,以后一定能赚更多钱孝敬您!"
"放屁!你哥娶媳妇还等着钱呢!"
林晓兰看着女孩绝望的眼神,突然想起前世那个被迫早嫁的张丽。她深吸一口气,从布包里掏出一个信封:"赵大哥,这是五千块钱,先解你燃眉之急。让小芳继续读书,我保证她将来挣的不止三万。"
男子盯着钱,犹豫了。林晓兰继续道:"小芳是我教过最聪明的学生,将来考上大学,能在城里找好工作。您想想,是眼前这三万重要,还是女儿一辈子的前程重要?"
最终,在村长和林晓兰的劝说下,男子勉强同意了。回校路上,小芳一直紧紧抓着林晓兰的手,生怕她消失似的。
"林老师,我一定会好好读书,不辜负您的期望。"女孩哽咽着说。
"老师相信你。"林晓兰轻抚她的头发,"记住,读书不是为了逃离家乡,而是为了有能力回来改变它。"
走到半路,天**然下起大雨。两人躲进一处废弃的炭窑避雨,却发现角落里蜷缩着一个小女孩,浑身湿透,瑟瑟发抖。
"小玲?你怎么在这儿?"小芳惊呼。
女孩抬起头,脏兮兮的小脸上有一双格外明亮的眼睛。林晓兰心头一震——女孩右腕内侧有一个蝴蝶形状的胎记,和她前世孙女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我...我爹又喝醉了打我..."女孩抽泣着,"我跑出来了..."
林晓兰的手微微发抖。她蹲下身,轻轻拨开女孩额前的湿发:"你爹是不是叫张强?"
女孩惊讶地瞪大眼睛:"您怎么知道?"
命运有时就是这样奇妙。三年来,林晓兰无数次想象过与前世家人的重逢,却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遇见前世的孙女。那个在照片中被她无数次抚摸的小婴儿,如今就站在面前,伤痕累累却眼神倔强。
"我...我是新来的老师。"林晓兰强忍泪水,脱下外套裹住女孩,"跟我回学校好吗?你可以在那里读书、生活,没人会打你。"
女孩犹豫地看着她:"可我爹说...说我们家都是废物,读书也没用..."
"他不是废物,只是走错了路。"林晓兰轻声说,不知是在告诉女孩,还是在告诉前世的自己,"你不一样,你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
雨停后,林晓兰带着两个女孩回到学校。周明华看到多了一个孩子,什么都没问,只是默默准备了热汤和干净衣服。
那天晚上,林晓兰在灯下给县妇联和派出所写信,详细说明张小玲的情况。同时,她翻出存折,计算着如何用有限的退休金资助这个孩子完成学业。
"要告诉她吗?"周明华递来一杯热茶,轻声问。他是唯一知道林晓兰重生经历的人。
林晓兰摇摇头:"有些伤痕,不必刻意揭开。让她以全新的身份开始生活吧。"
时光如溪水,静静流淌。张小玲很快适应了学校生活,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林晓兰特意给她开小灶,教她读书写字,就像前世她拼命辅导张强一样。但这一次,结果完全不同——张小玲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成绩飞速进步。
三年后,林晓兰和周明华结束支教准备回城时,张小玲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中学。临行前,女孩抱着林晓兰哭成了泪人。
"林老师,等我大学毕业,一定要回来建设家乡,办一所比这更好的学校!"
林晓兰抚摸着她已经长高的肩膀,欣慰地点头。女孩手腕上的蝴蝶胎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真的会振翅高飞。
回到省城后,林晓兰依然与青山乡保持联系。每年都有孩子给她写信,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张小玲的信总是最长的,字里行间透着对未来的憧憬。
十年弹指一挥间。林晓兰七十岁生日那天,周明华和女儿周晓芸为她准备了一个小型家宴。正当她吹灭蛋糕蜡烛时,门铃响了。
打开门,林晓兰惊讶地看到一群年轻人站在门外,为首的是一位穿着得体的年轻女性,手捧鲜花。
"林老师,生日快乐!"他们齐声喊道。
林晓兰愣了片刻才认出,那是张小玲!如今的她已是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CEO,专门为山区学校开发在线教育平台。而她身后的,都是当年青山乡小学的学生——有医生、教师、农技员,还有回乡创业的年轻人。
"你们...怎么都来了?"林晓兰眼眶湿润,手指轻颤着接过鲜花。
"来感谢您啊。"张小玲挽住她的手臂,"没有您,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屋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年轻人们争相讲述自己的经历,如何从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又如何在学有所成后回馈家乡。林晓兰坐在他们中间,听着这些因她而改变的人生故事,心中满是温暖。
夜深了,客人们陆续告辞。张小玲最后一个离开,在门口突然转身抱住林晓兰。
"林老师,其实我一直有个感觉..."她轻声说,"您就像我从未谋面的奶奶。梦里她总是这样抱着我,和您身上的味道一模一样。"
林晓兰浑身一颤,强忍泪水:"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送走所有人后,林晓兰站在阳台上,望着满天繁星。周明华走过来,轻轻搂住她的肩膀。
"值得吗?"他问,"这一生。"
林晓兰靠在他怀里,没有回答。答案早已写在那些孩子们的笑脸上,写在张小玲自信的眼神中,写在青山乡日渐明亮的教室里。
岁月如歌,悠扬远去。八十岁那年,林晓兰病倒了。医生说是自然衰老,没有特别痛苦,只是身体机能慢慢停止工作。
病床前,周晓芸握着她的手泣不成声。已经退休的张小玲带着丈夫和孩子从外地赶回,病房里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送来的鲜花和卡片。
"别哭。"林晓兰虚弱地擦去女儿的眼泪,"妈妈这一生,没有遗憾。"
周明华坐在床边,白发苍苍却依然挺拔。他们相视一笑,五十年的相濡以沫尽在不言中。
窗外,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病床上。林晓兰缓缓闭上眼睛,耳边仿佛响起教室里孩子们的读书声,看见一张张如花笑靥。
这一次,她没有不甘,没有怨恨,只有满心的感恩与平静。她终于明白,重生的意义不在于报复过去,而在于创造未来;不在于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于点亮更多人生的可能。
最后的意识里,她仿佛又回到了青山乡的小学教室,站在黑板前写下当天的课题:
"梦想的力量"。
[全文完]
重生之荆棘录取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