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那个‘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太宗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在寺中重建佛塔七层。嘉祐中寒山寺改赐名“普明禅院”。嘉祐二年,郇国公王珪因书张继诗,易为枫桥,此后姑苏人皆称枫桥寺。”
“媱媱从小就在姑苏城内生活,还未往城外走走,不如咱们第一站就先去枫桥寺。我让人收拾行李,咱们住一晚再回,正好也能听一听夜半到客船的钟声。”
“那恭敬就不如从命了。”
第二日一早,两辆宽大的马车就从王家出发,往姑苏城外而去。
一辆是坐着王玒和李青萝,另一辆是奶娘大丫鬟抱着王语嫣,车后面装着平日的用具和行李。
古代出行也确实是麻烦,就简简单单的在城外住上一宿还要收拾半个马车的东西。
不过城外的风景,李青萝还是第一次细看。
记忆中元神每次出场都是来去匆匆,骑马而行。精力也全都放在要见的人身上,哪有功夫去细看这周风景呢?
春日的晨曦微露,轻柔的春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新生的气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春日里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枫桥寺,这座坐落于苏州城西的古刹,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名扬四海。诗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仅描绘了寒山寺的宁静与庄严,更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
走进寺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朴的山门。山门两侧,楹联高悬,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古刹的沧桑岁月。夫妻二人手牵手穿过山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禅意盎然的唐代。
大雄宝殿是寒山寺正殿,雄峙台基之上。大殿面阔五间十八点五米,进深四间十四米,高十二点五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檐角舒展。正中三间有露台前伸,四周绕以汉白玉杆,饰以莲花宝座、海棠等图案,雕琢极其精细。
王玒作为姑苏王氏的主事人,寺中的方丈也是认识的,每年王玒也不少给寺里捐香油钱,一进大雄宝殿,方丈已经得到消息迎了出来。
看到很多香客都在虔诚地烧香拜佛,王玒和李青萝也买了三柱清香,跪在佛像前,默默地许下心愿。
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长长久久。
方丈过来是邀请夫妻二人去听讲经,他们二人来得正巧,今天是寺内一月一次的讲经日。
王玒见李青萝对此颇有兴趣,就让奶娘和丫鬟带着语嫣先去后院安置,然后随方丈去听讲经。
寺内,讲经的声音如潺潺流水,娓娓道来。夫妻二人坐在蒲团上,专注地听着,不时低头交流几句。
四周的香客们也都在默默聆听,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肃穆而又温馨的气氛。钟声忽然响起,悠扬而深远,仿佛能穿透心灵,把人带入一种超脱的境界。灯影在墙壁上摇曳着,红色的烛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给人一种温暖而又神秘的感觉。
听完讲经,李青萝有所感悟,因为未到来剧情烦躁的心情也得到了安抚,于是在王玒和方丈大师入静室详谈的时候,抱着语嫣在寺内参观。
寺内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在角落里,还有一株古老的枫树。
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
寒山寺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碑刻。其中,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碑最为著名。
在寺内休息了一晚,第二天王玒和李青萝早早地在寺内用过素斋,捐了一笔香油钱,就带着人往回走了。
今天的主要目的是在城外踏青赏景,李青萝一刻也不舍得耽搁,早早地催了王玒走。
一行人在离城门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王玒扶着李青萝下了马车,抬眼一看,果然是一处美景,已有不少文人在旁赋诗作画。
曲江之畔,水波荡漾,岸边千树花开,如云似霞。春风和煦,杨柳依依,翠绿的柳丝随风轻舞,仿佛在欢迎每一位踏青的游人。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此时此刻,诗人程颢笔下的“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跃然纸上。
随机一个小世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