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爬上窗台时,苏然是被竹筐的“咯吱”声叫醒的。父亲正把新钉的竹筐底往筐身上绑,竹篾歪歪扭扭地交叉,像无数只手在互相拉扯。“你看这新底,”父亲举着竹筐转了圈,晨光从篾缝里漏下来,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特意留了三道宽缝,装核桃时能漏出碎壳,省得你妈总抱怨倒不干净。”
苏然揉着眼睛凑过去,竹筐底的木条果然歪得各有姿态,最长的那根斜斜地卡在筐沿,父亲说“这是特意找的‘倔强条’,宁肯弯着也不断,承重力最匀”。他想起小时候父亲编筐,总被母亲笑“编的是醉汉筐”,如今这“醉汉筐”里,装过棉花、玉米、核桃,漏了无数次,却从没散过架。
母亲端来早饭,蒸笼盖是歪的,盖沿缺了块瓷,扣在锅上时会留道细缝,蒸汽“嘶嘶”地往外冒,像只吐着舌头的小狗。“这缝好,”母亲用抹布擦着蒸笼,“不会闷黄包子,你看这糖包,皮暄得能弹起来。”蒸笼里的包子果然歪歪扭扭,有的褶子拧成麻花,有的底皮薄得透光,母亲却说“这样的包子才‘有肚量’,能装更多糖馅”。
苏然咬了口糖包,滚烫的糖汁从歪扭的褶子里流出来,滴在手上烫得他直吸气,却甜得眯起眼。这让他想起修钢笔的老师傅,说歪笔尖写出的字“带劲”,原来这歪包子里的糖汁,也带着股不管不顾的甜劲儿,比规规整整的糕点更勾人。
上午去拍母亲补毛衣的针脚,阳光透过纱窗,把线脚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排小小的波浪在晃。母亲正给袖口加织半寸,毛线在顶针上绕得歪歪扭扭,她说“冬天手腕露风,多这点才暖,你看这针脚歪的,刚好能锁住热气”。苏然把镜头凑近,毛线的绒毛在光里浮动,针脚与布纹斜斜地交缠,像在跳支不按节拍的舞。
“你小时候穿的虎头鞋,”母亲忽然说,手里的毛线团滚到脚边,“鞋头总歪着,我偏不改,歪处刚好护住你那总磨破的大脚趾。”她翻出旧相册,泛黄的照片里,年幼的苏然穿着虎头鞋,鞋头歪向一边,像只在撒娇的小猫。母亲的指尖划过照片,“那些看着不舒坦的地方,都是日子替你想的辙。”
路过巷口的裁缝铺,张婶正给件歪领衬衫锁边。衬衫的领口歪得像被风吹过的柳叶,张婶却笑得眼睛眯成缝:“这是李老师特意要求的,他颈椎不好,直领卡得慌,歪三寸刚好能活动。”她手里的锁边机“咔嗒”作响,线迹歪歪扭扭地沿着领口爬,像条跟着领口弧度走的小蛇,“你看这线迹,跟着歪领走,才服帖,硬要拉直了,反倒扎脖子。”
苏然举起相机,镜头里张婶的顶针歪在手指上,与母亲的顶针如出一辙。锁边机的线轴有点松,线绕得歪了半圈,张婶说“这样出线匀,不会忽紧忽松”。阳光从铺子里的旧镜子反射过来,照在歪领衬衫上,领口的绒毛泛着金芒,像给这件“不规矩”的衣服镀了层暖光。
下午去老酒厂取修好的陶缸,酿酒师傅正用旧棉布擦缸口。上次拍素材时撞裂的小缝,被他用糯米浆混着碎陶片补了,补丁歪得像块贴在老人脸上的膏药。“这补丁才牢,”师傅敲了敲缸壁,声音闷闷的,“新缸看着光溜,却经不住磕碰,这老缸带伤了,反倒更惜命。”
陶缸里还留着点没清干净的酒曲,结成歪歪扭扭的硬块,师傅说“这是‘酒魂’,留着下次发酵时丢进去,能带着老酒香”。苏然想起那瓶歪脖子酒,此刻就在他包里,酒香混着阳光的味道,像从陶缸的补丁缝里钻出来的。
收工路过学校,黑板报前围了群孩子。上次那只歪苹果还在,裂纹里插了根彩色吸管,成了“喂苹果喝水”的小装置。孩子们用歪歪扭扭的粉笔字在旁边写:“苹果说,它喜欢裂开,这样能交朋友。”苏然看着那行字,突然觉得这些歪歪扭扭的笔画,比任何书法作品都有灵气,像群站不稳却努力挥手的小娃娃。
回家时,修鞋摊的老师傅叫住他,手里举着只歪鞋带的皮鞋。鞋带孔歪了个角度,老师傅用锥子在旁边补了个新孔,两个孔斜斜相对,像对挤眉弄眼的小眼睛。“这样系鞋带,能把歪鞋跟往正里拉半寸,”他边说边演示,鞋带在歪孔里穿来穿去,打出个歪歪扭扭的结,“看着乱,实则省力,走多远都不磨脚。”
苏然拍下那个歪结,照片里的鞋带像条调皮的蛇,缠着鞋帮不肯走直路。老师傅说:“你拍的那些歪物件,其实都是‘会说话的老伙计’,它们用歪处、裂处告诉你,日子不用绷那么紧,松快着过,才活得自在。”
晚饭的饭桌又添了新成员——父亲用歪锯子做的筷子筒,筒口歪得像轮弯月,插在里面的筷子东倒西歪,母亲却说“这样拿筷子不用瞅,摸着手感就知道哪只是自己的”。父亲喝着歪搪瓷缸里的酒,忽然指着窗外:“你看那棵老槐树,枝桠歪得快碰到房顶了,可每年春天,就它开花最稠。”
苏然望向窗外,老槐树的枝桠果然在暮色里伸得肆无忌惮,最歪的那根枝头,挂着个不知是谁挂的旧风筝,风筝尾巴歪歪扭扭地飘,像在给树挠痒。他想起《日子的毛边》里没读完的那句话:“所谓圆满,不过是把歪处、裂处、漏处,都过成了贴心处。”
夜里剪辑时,苏然把父亲绑竹筐的片段接在修鞋师傅补鞋的后面。画面里,竹篾的“咯吱”声和锥子的“咚咚”声混在一起,像场关于“修补”的二重奏。桌角的歪苹果又滚了滚,这次停在了母亲补毛衣的线团旁,裂纹里的雏菊落了片花瓣,刚好卡在籽中间,像给那些等待春天的籽,盖了枚小小的印章。
手机震了震,是大学生发来的视频。她正用那支歪尖钢笔写毕业留言,笔尖在纸上拖出斜斜的墨线,“感谢”两个字的竖钩歪得快要碰到下一行,她说“这样才像我想说的话,有点激动,有点舍不得”。视频背景里,那期“最暖心板报”还在,歪苹果旁边多了串歪歪扭扭的千纸鹤,翅膀都向同一个方向歪,像是要一起飞。
苏然对着屏幕笑,指尖划过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纸鹤、苹果,突然觉得这些“不完美”的背后,藏着最动人的认真——修钢笔师傅磨三次笔尖的耐心,父亲留三道篾缝的细心,母亲补毛衣时歪针脚的贴心,还有大学生歪字里的真心。
窗外的月光又浓了些,把剪辑台照得泛着银辉。苏然拿起相机,对着桌角的“老伙计们”按下快门:歪苹果、旧相机、缺角碗、线团、竹筐底的碎片……这些被时光磨出歪处的物件,在月光里挤在一起,像群互相依偎的老友,安安静静地,把日子过成了最舒服的模样。
明天,苏然想去找巷口的张婶,拍她给歪领衬衫钉的纽扣;想再去老槐树底下,拍那根挂着风筝的歪枝桠;想告诉所有被“不完美”困扰的人:那些歪处、裂处、漏处,不是生活的瑕疵,而是日子偷偷给的糖,有点歪,却甜得扎扎实实。
而生活,本就该像那只歪苹果,带着裂纹,揣着阳光,在时光里慢慢发酵,长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甜。
躺平失败:我在综艺当显眼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