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然接到综艺邀约时,正蹲在老木匠的工棚里拍歪榫卯。手机在裤兜里震个不停,他掏出来看,屏幕上“生活观察类综艺”几个字晃得有点眼晕——制片人说看了他朋友圈里的歪物件照片,想请他当特邀拍摄指导,带嘉宾体验“不完美的生活智慧”。
“去呗,”老木匠正用歪凿子凿木头,木屑簌簌落在他的蓝布衫上,“让城里娃看看,歪处的学问比教科书厚。”苏然摸着相机背带笑,那片歪银杏叶补丁被磨得发亮,倒真像给相机挂了块引路牌。
进组那天,嘉宾们对着歪案上的面团直皱眉。当红爱豆捏着面团往案中间凑,偏要揉出个正圆形,结果面团总往凹处溜,滚成个歪葫芦。“这案台不平啊,”爱豆举着沾面粉的手,语气里带着点委屈。苏然没说话,举着相机对准母亲当年揉面的轨迹——屏幕里,母亲的手顺着凹处推揉,面团在歪案上滚出的弧线,像月亮在云里游。
“试试跟着凹处走?”他把相机递给爱豆,“就像顺着河水流,反而省力。”爱豆半信半疑地照做,指尖触到案台磨出的凹痕时,忽然“呀”了一声:“这里面藏着小坑坑,面团滚过去会自己转圈圈!”最后揉出的馒头虽歪,蒸出来却鼓着圆肚子,掰开时气孔像蜂窝,甜香漫了满棚。
拍箍桶环节更热闹。流量小花拿着刨子,非要把木板刨得厚薄均匀,结果手劲没控制好,刨刃在木头上划出歪歪扭扭的痕。“这哪行啊,”她急得鼻尖冒汗,“歪成这样怎么拼桶?”箍桶老师傅蹲在她旁边,拿起那片歪木板往桶身上比:“你看,这边厚的刚好卡进桶底的槽,薄的那边能贴着桶帮,这不就严丝合缝了?”
苏然的镜头追着老师傅的手,看他把歪木板往桶身一扣,铁箍“咔嗒”咬住缝隙的瞬间,小花忽然拍了下手:“原来歪着搭,比硬凑齐整更靠谱!”后来她给歪木桶装水,看着水面斜斜地晃,忽然笑出声:“真的能看清水位!比我家的直桶好用多了!”
节目组要拍“完美挑战”,让嘉宾用新工具复刻老物件。爱豆用新擀面杖揉面,总觉得滑手;小花拿新刨子刨木板,木茬飞得乱七八糟。苏然把老擀面杖和裂刨子递过去:“试试这些‘歪家伙’?”爱豆握住裂擀面杖时,忽然低头闻了闻:“里面有面香!”小花的刨子刚碰到木头,眼睛就亮了:“它自己会顺着木纹走!”
最后拍大合照时,嘉宾们举着歪馒头、歪木桶、歪扫帚,站在歪案台和老槐树中间。苏然让他们别站太齐,“歪着点,像平时聊天那样”。镜头里,阳光从槐树叶的缝隙漏下来,在每个人脸上晃出碎金,歪馒头的热气裹着笑,歪木桶的铜丝闪着光,倒比刻意摆的队形暖多了。
节目播出后,苏然的相机里多了些新照片:爱豆在自家厨房用歪碗盛汤,配文“原来歪口喝着不烫嘴”;小花晒出她学编的歪竹篮,“装水果时歪处刚好卡着果柄,不掉”。苏然看着这些,忽然想起老木匠说的“歪处有粘性”,原来那些藏在不完美里的智慧,真的能顺着镜头,粘住更多人的日子。
他把综艺里拍的片段剪进纪录片,片头用了那只歪苹果的芽——嫩黄的尖儿歪向布鞋,又蹭着月光,像在时光里慢慢走。旁白里,他加了句老人们常说的话:“日子哪能都量着过?歪着点,反倒能拐进甜处去。”
窗外的歪苹果芽又长了寸许,这次歪向了相机镜头,像在跟里面的世界打招呼。苏然笑着按下快门,他知道,不管是综艺镜头还是生活本身,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刻意的齐整,而是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歪处——就像母亲揉面时手腕的弧度,老师傅敲铁箍的力道,还有每个人眼里,藏不住的、歪歪扭扭的暖。
躺平失败:我在综艺当显眼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