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第一次注意到那面镜子,是在旧货市场角落的纸箱里。镜框积着层灰,雕花缠枝纹被磨得发亮,玻璃却干净得不像话,像刚被晨露洗过。他伸手去碰,指尖还没触到镜面,就看见里面映出个穿蓝布衫的女人,梳着齐耳短发,正低头用抹布擦着什么,动作慢得像在水里捞东西。
“这镜子有年头了。”摊主叼着烟走过来,皮鞋碾过地上的碎瓷片,“前儿收自城南老宅子,原主说半夜总听见镜子里有人哼歌。”
陈砚的拇指蹭过镜框的裂痕,那里的木头泛着潮意,像浸过多年的雨水。他抬头时,镜中的女人恰好抬起头,眉眼和他过世的母亲有七分像,只是嘴角那颗痣的位置偏了些,像被谁用指尖轻轻推了一下。
“多少钱?”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发飘,像被风吹得晃悠的蛛网。
镜子被搬回家时,夕阳正往窗台上爬。陈砚把它靠在卧室的墙根,转身去倒水的功夫,镜中的蓝布衫女人已经换了姿势——她正对着镜子整理衣领,脖颈处露出道浅红的勒痕,像被细麻绳勒过。
夜里起了风,窗帘被吹得拍打着玻璃。陈砚惊醒时,看见镜子里亮着团昏黄的光,女人坐在梳妆台前,手里捏着支银簪,正往发髻里插。他摸出枕边的手机想拍照,屏幕亮起的瞬间,镜中的景象突然变了:女人倒在地上,银簪掉在脚边,脖颈的勒痕紫得发黑,而她的脸,赫然是他母亲的模样。
手机“啪”地摔在地上,电池滚了出来。陈砚盯着镜子,里面的女人已经消失了,只有他自己苍白的脸,和镜角那道若隐若现的血痕——像谁用指甲刮过。
第二天他去了城南老宅子。断墙残垣里,穿花衬衫的老人正蹲在井边洗萝卜,泡沫顺着井水往下淌。“你说那面镜子啊,”老人把萝卜扔进竹筐,水花溅在他的布鞋上,“原主姓沈,民国时是唱评戏的,后来被丈夫勒死在梳妆台前,手里还攥着支银簪呢。”
陈砚的后背突然发寒,像有冰锥顺着脊椎往下滑。他想起母亲临终前攥着的那支银簪——是外婆传下来的,簪头刻着朵半开的梅花,和镜中女人手里的那支一模一样。
回到家时,镜子里的女人正站在窗边,蓝布衫的袖口沾着点暗红,像干涸的血迹。她缓缓转过身,嘴角那颗痣突然动了动,移到了和他母亲完全相同的位置。
“你终于回来了。”女人的声音混着电流声,像从老式收音机里钻出来的,“我等这面镜子,等了三十年。”
陈砚后退时撞翻了书架,《民国戏曲史》掉在地上,书页里夹着的老照片滑了出来——穿戏服的女人站在戏台中央,眉眼弯弯,嘴角的痣在镁光灯下亮得像颗红豆。照片背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依稀能认出“沈玉茹”三个字。
镜子里的女人笑了,抬手抚摸镜中的自己:“当年他勒死我时,我就把魂寄在了镜子里。后来这镜子被你外婆买走,她总对着镜子说,要找个像我的儿媳……”
陈砚的目光落在母亲的遗像上,相框里的女人穿着蓝布衫,嘴角的痣安静地卧在那里。他突然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胡话:“那支簪子,别让它沾血……”
镜中的沈玉茹突然凑近,冰凉的气息仿佛穿透了玻璃:“你母亲死的那天,是不是也攥着银簪?”
书架顶层的木盒“啪”地掉下来,里面的银簪滚到镜子前,簪头的梅花沾着点暗褐的痕迹——那是陈砚当年帮母亲擦拭时,误以为是锈迹的东西。
镜子里的勒痕突然出现在沈玉茹的脖颈上,紫得发黑。她的脸开始扭曲,慢慢变成母亲的模样,嘴角的痣在灯光下泛着诡异的光:“现在,该轮到你了。”
陈砚抓起椅子砸向镜子,玻璃碎裂的瞬间,无数个沈玉茹从碎片里爬出来,蓝布衫的袖口沾着暗红的血迹。他转身想跑,却看见母亲的遗像在晃动,相框里的女人正缓缓抬起头,嘴角的痣突然裂开,露出里面鲜红的血肉。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撞在玻璃上,像有人在用指甲轻轻刮擦。陈砚低头时,看见自己的脖颈处,正慢慢浮现出一道浅红的勒痕。
碎镜中的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