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这天,研究中心的停机坪上,一架无人机正整装待发。机身贴着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标志,机舱里装着特殊的“标准种子”——一套能在无网络环境下自主运行的离线系统,内置了适配全球主要气候带的弹性参数。
林辰站在舷梯旁,最后检查了一遍设备清单。“记住,在赤道附近要开启‘高温续航模式’,传感器采样频率调至每小时三次;到了高纬度地区,自动切换成‘极昼补偿算法’。”他拍了拍机长的肩膀,“这套系统里的‘标准翻译器’,支持二十二种联合国官方语言,遇到当地特有的农业模式,会自动激活‘空白区学习功能’。”
苏婉清正在给随行的技术员们分发终端。“这是‘光轨记录仪’,”她举起一个巴掌大的设备,“每到一个地方,记录下当地的标准实践案例,不管是亚马逊雨林的可持续采伐,还是撒哈拉以南的抗旱种植,都要找到它们与我们标准体系的共振点。”她翻开终端里的电子手册,首页写着一行字:“标准的输出,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寻找共鸣。”
停机坪外,赶来送行的人群里,李大姐的孙女举着自制的标语牌:“让葡萄的标准,结出世界的甜。”小姑娘去年跟着爷爷去了趟非洲,用智慧终端教会当地农民辨认芒果的成熟度。此刻她挤到前排,把一枚云溪葡萄形状的徽章别在林辰胸前:“这是用葡萄籽做的,里面有我们果园的土壤数据,算是给远方的朋友带点家乡的味道。”
无人机起飞时,研究中心的大屏上,正实时显示着全球标准网络的构建进度。红色的光点从青州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陶瓷之路的轨迹蔓延,在东南亚的稻田、南美的咖啡园、欧洲的葡萄园亮起。“你们看,”陈曦指着屏幕上的连接线,“这些线路的重合度,和古代商道的吻合率达到73%。”他调出一组数据,“目前已有十五个国家,将我们的‘积木式标准’纳入了国家数字化战略。”
指挥中心里,几位老专家正盯着实时传输的画面。当无人机飞越南亚次大陆时,屏幕上弹出当地农民用传统农具耕作的场景。“注意看,”一位老教授指着画面角落,“他们的犁地深度是23厘米,而我们的智慧终端建议值是25厘米,系统自动启动了‘文化尊重模式’,把推荐值设为可选项。”他转头对林辰说,“这才是真正的‘和而不同’。”
傍晚时分,无人机抵达东非某国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当地农民围着刚卸下的设备,用斯瓦希里语对着终端喊话,屏幕立刻弹出对应的种植标准。当看到终端里李大姐讲解葡萄种植的视频时,人群里爆发出欢呼——去年他们通过卫星课程学到的疏果技术,让芒果产量提高了40%。
“林总,苏总,你们看这个!”技术员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镜头转向示范园的仓库,墙上挂着一幅手绘的地图,上面用红绳标注着从中国青州到这里的路线,每个节点都贴着对应的标准参数:“青州-土壤PH值6.5”“新德里-灌溉周期3天”“内罗毕-有机肥配比3:1”。
林辰望着画面里的红绳,忽然想起第一次在云溪县看到的情景。那时李大姐对着智慧终端犯愁,说“这玩意儿不如老祖宗的土办法靠谱”,而现在,她的经验正通过标准化的语言,在遥远的非洲土地上生根发芽。他转头看向苏婉清,她正对着屏幕里的非洲儿童微笑,那些孩子举着智慧终端,像举着一块会发光的魔法石。
无人机继续向西飞行时,青州的夜色已经浓了。研究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年轻的技术员们正在调试下一代标准系统。他们设计的“星际农业标准”,已经能适配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屏幕上跳动的参数里,既包含着地球的土壤数据,也预留了月球玄武岩的检测模块。
“你说,百年后的人,会怎么看我们今天做的事?”苏婉清忽然轻声问。晚风从打开的窗户吹进来,带着护城河的水汽,拂过墙上那幅由全球土壤样本拼成的地图。
林辰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调出了无人机传回的最新画面。沙漠里的绿洲旁,当地农民正用改造过的终端给枣树浇水,设备的太阳能板上,映着弯弯的月牙。“或许他们不会记得具体的标准条款,”他指着画面里的光晕,“但会记得,曾有一束光,从东方出发,照亮过他们的田垄。”
无人机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青州的第一缕晨光刚好爬上研究中心的屋顶。大屏上,代表青州的光点与地球另一端的洛杉矶完成对接,形成一个闭合的光环。系统自动弹出一行提示:“全球标准网络,首次实现24小时无间断数据流转。”
李大姐的葡萄徽章在晨光里闪着微光,里面封存的土壤数据,此刻正通过卫星,与非洲的芒果园、南美的咖啡田完成了第一次数据交换。就像一滴水珠汇入海洋,最终将与无数滴水珠一起,掀起改变世界的浪潮。
而在青州的护城河畔,新抽芽的柳条正蘸着春水,在波光里写下新的诗句。那些看不见的标准脉络,早已像河流、像根系、像星光,把无数人的期待连在一起,向着更远的地方,无声生长。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