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临时展馆的玻璃顶洒在青石地砖上,映出斑驳光影。李逸尘站在展台旁,看着学生们围在仿古小屋前拍照、体验VR设备,脸上露出一丝欣慰。赵阳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
“这次巡回展览的效果比预想的好。”赵阳说,“不少学生主动报名了志愿者。”
“这只是第一步。”李逸尘接过水,目光落在远处那张设计图上,“我们要让他们真正理解古城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只当成打卡景点。”
话音刚落,苏婉仪从人群中挤了过来,手里抱着一叠资料。“我们刚刚接到反馈,有几位历史系的学生愿意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
“太好了。”李逸尘点头,“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把古城文化的研究深入下去。”
几天后,会议室里再次坐满了人。李逸尘站在白板前,写下几个关键词:历史、艺术、民俗、传承。
“古城文化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不只是表面的展示,而是要挖掘它的内涵,为未来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语声。
“可我们现在的人手和资源都很有限。”一位年轻研究员皱眉道,“如果拓展领域,会不会分散精力?”
“我也担心这个问题。”另一位成员附和,“而且有些冷门方向,比如地方民俗、古代工艺流程,资料本身就很少,研究难度很大。”
李逸尘点了点头,随即翻开手中的计划书:“我明白大家的顾虑。但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现有的成果上,迟早会遇到瓶颈。我们必须往前走。”
他指着白板上的关键词继续说道:“我会重新分配任务,确保每个方向都有专人负责。同时,我们会申请专项研究基金,争取更多外部支持。”
“时间呢?”有人问。
“我们不急于出成果。”李逸尘语气坚定,“重要的是打下扎实的基础。只要方向对了,慢一点没关系。”
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团队成员各自领到了新的研究方向,气氛也逐渐活跃起来。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几天后,研究室里堆满了各种资料。有的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古籍复印件,有的是档案馆提供的扫描文档,还有一些是民间收藏家提供的口述记录。李逸尘坐在桌前,翻阅着一本泛黄的地方志,眉头越皱越紧。
“这段记载有问题。”他低声自语,“《永庆县志》中提到的‘三清庙’,在另一本文献中却完全没出现过。”
苏婉仪凑过来一看,也皱起眉头:“是不是抄录错误?还是后来被毁掉了?”
“不好说。”李逸尘合上书,“我们得找更多的资料来佐证。”
他们尝试联系了几位老学者,希望能得到一些线索。但多数人都表示资料缺失严重,尤其是关于某些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录,几乎空白。
“连地方博物馆都没有完整的档案。”赵阳沮丧地说,“很多东西都散落在私人手中,人家不愿意外借。”
“那就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找。”李逸尘站起身,走向窗边,“去实地走访,看看能不能找到些蛛丝马迹。”
于是,研究团队分成几组,分别前往古城周边的村落、寺庙、旧宅等地,试图寻找更多线索。
第一站是城郊的一座废弃祠堂。据村民说,这里曾是某位地方官员的家族宗祠,里面或许还保存着一些旧时的碑刻或族谱。
李逸尘带着几名研究人员走进祠堂,灰尘扑面而来。正厅中央立着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的文字已经被岁月侵蚀得模糊不清。
“能拓印吗?”苏婉仪问。
“试试看。”李逸尘取出工具,小心翼翼地开始拓印。几分钟后,一行字迹渐渐显现出来——“嘉靖廿三年重修”。
“这是个线索。”赵阳兴奋地说,“至少能确定这座祠堂的年代。”
但他们很快发现,碑文的内容并不完整,关键信息缺失。而当他们向村里的老人询问时,对方也只是摇头:“这些事,我们小时候听老人讲过,但没人记下来。”
回到研究室后,李逸尘将拓片摆在桌上,盯着那些模糊的字迹看了许久。
“我们缺的不只是资料。”他缓缓开口,“还有整理资料的方法。”
“什么意思?”苏婉仪问。
“现在的研究方式太依赖已有文献。”李逸尘解释道,“但如果这些文献本身就不完整,甚至有误,我们的结论就会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
“你是说……我们要重新梳理整个研究体系?”赵阳惊讶地看着他。
“没错。”李逸尘点头,“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分类、交叉验证,再结合实地调查的结果进行补充。”
这个想法让整个团队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听起来工程量很大。”有人低声说。
“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清楚古城文化的全貌。”李逸尘的目光坚定,“否则,我们永远只是浮于表面。”
夜深人静时,研究室依然亮着灯。李逸尘坐在电脑前,翻阅着一份刚收到的民间手稿。那是一位退休教师的手写回忆录,内容涉及古城节庆习俗的变迁。
“以前过年的时候,城里都会搭起花灯架,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他念着,“最特别的是‘龙影灯’,用竹篾编成龙形,晚上点上蜡烛,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游动的火龙。”
李逸尘轻轻合上笔记本,眼神若有所思。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所有人开会。
“我决定调整研究方向。”他说,“我们不仅要收集资料,还要记录正在消失的传统。”
“你是说……口述史?”苏婉仪立刻明白了。
“对。”李逸尘点头,“那些还在世的老人们,才是真正的活档案。”
“这需要大量人力。”赵阳提醒道。
“我们可以联合高校的历史系学生。”李逸尘早已有了打算,“他们也需要实践机会。”
计划很快启动。一支由研究人员和大学生组成的采访小组成立,开始走访古城及周边村庄的老居民。
起初进展缓慢,很多人对陌生人的提问保持警惕。但随着几次成功访谈的案例传出,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讲述他们的记忆。
“我小时候常在城墙根下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回忆道,“那时还有守夜人敲梆子报时辰,现在都没人记得了。”
“那时候的婚嫁仪式,讲究得很。”另一位老人笑着说,“新郎要先到新娘家门口唱三首喜歌,唱得好,新娘才肯出门。”
这些鲜活的记忆,像是一扇扇打开的窗户,让古城的历史变得更加立体。
然而,就在研究逐渐深入时,一个问题再次浮现出来。
“这些口述资料,怎么整理?”赵阳翻着手中的录音笔记录,“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有些甚至互相矛盾。”
“这不是问题。”李逸尘笑了笑,“正是这些差异,才说明文化是在不断演变的。”
“你的意思是……我们不是要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苏婉仪试探性地问。
“是的。”李逸尘点头,“我们要做的,是呈现古城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强行统一。”
窗外,阳光正好洒在案头的笔记本上,纸页微微泛黄,像是承载着一段段即将被唤醒的旧时光。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李逸尘低头一看,是刘长老发来的消息。
“有个好消息。”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刘长老说,他认识一位曾在文物局工作多年的老专家,愿意协助我们整理资料。”
众人闻言,纷纷露出欣喜之色。
“看来,我们的路,走对了。”李逸尘轻声说。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