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林赋
晨雾氤氲,漫卷青峦。山岚如绡,缀露为珠,悬于松针而欲坠。时闻清泉漱石,泠泠然若鸣佩环;忽见白鹭掠水,翩翩然似点琉璃。苔径蜿蜒,隐见樵子荷薪,踏碎满阶碧影;藤萝垂翳,偶现野蜂采蕊,沾来半翅香尘。
至若日悬中天,云影徘徊。林间忽起清风,穿叶作竽笙之响;涧底忽生薄雾,绕石成水墨之图。松鼠跃枝,衔落松子三两颗;山雀啄果,惊散霞光四五缕。幽篁深处,有兰草暗发,香随溪转;危崖巅顶,见孤松傲立,影与云齐。
及暮,斜阳染岫,余霞散绮。归鸟啁啾,相呼入巢;流萤明灭,逐光戏草。山月渐升,银辉泻地,石上苔痕愈翠;夜露方凝,寒气侵衣,叶间虫语更幽。独倚古木,听万籁归于岑寂,觉天地皆入襟怀。
噫!造化之工,妙不可言。非置身此境,安能知山水之真趣?非涤尽尘心,安能得林泉之清欢?故曰:心若无扰,处处皆桃源;意若有寄,时时见佳景。
《幽林赋》译文
清晨时分,雾霭在林间氤氲弥漫,如青纱般漫卷过层峦叠嶂。山间云气轻薄似绡,露珠缀于其上,悬在松针尖端摇摇欲坠。耳畔常传来清泉冲刷岩石的声响,泠泠如玉佩相击;忽见白鹭掠过水面,翩跹的身影似在琉璃镜面上轻点涟漪。青苔覆盖的小径蜿蜒曲折,隐约可见樵夫担着柴薪走过,足音踏碎满阶碧绿的树影;藤蔓垂落遮蔽,偶有野蜂穿梭花蕊,翅膀沾来半缕香甜的花粉。
正午时分,烈日高悬,云影在林间徘徊。忽然一阵清风吹过,穿过枝叶发出竽笙般的乐响;山涧底部升起薄雾,绕着岩石勾勒出水墨般的画卷。松鼠在枝头跳跃,衔落三两颗松子;山雀啄食野果,惊散四五缕霞光。幽深的竹林深处,兰草默默绽放,香气随溪水流转;陡峭的崖顶之上,孤松傲然挺立,身影与云霞齐平。
傍晚时分,夕阳染红山峦,残余的霞光如锦缎散落。归巢的鸟儿啁啾相唤,纷纷飞入巢穴;流萤在草间明灭闪烁,追逐着光影嬉戏。山月渐渐升起,银辉倾泻大地,石上的苔痕愈发青翠;夜露刚刚凝结,寒气侵透衣衫,叶间的虫鸣更显幽邃。独自倚着古木,听万籁归于寂静,只觉天地万物皆纳入胸怀。
啊!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妙不可言。若非亲身置身此境,怎能知晓山水的真正趣味?若非涤尽尘世之心,怎能收获林泉的清欢?所以说:心若不被纷扰所困,处处皆是桃源仙境;意若有所寄托,时时可见美好景致。
赏析
1. 时空交织的画卷:以时序为轴的景物铺陈
全文以“晨—午—暮”为时间线索,串联起幽林在不同时段的景致变化:清晨雾霭中的“松针坠露”“白鹭掠水”,正午清风里的“竽笙叶响”“松鼠跃枝”,暮色中“流萤戏草”“山月银辉”,每一幕都如工笔画般细腻。作者通过时序流动,不仅展现了自然景物的动态之美,更暗合“物我两忘”的心境演进——从“观物”到“融于物”,最终在“万籁岑寂”中抵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2. 感官通感的妙笔:声色光影的沉浸式体验
- 听觉:清泉“泠泠若鸣佩环”、风声“作竽笙之响”、虫语“更幽”,以乐音喻自然之声,赋予山林灵动感;
- 视觉:白鹭“点琉璃”、云影“徘徊”、流萤“明灭”,用动词活化静态景物,如“踏碎满阶碧影”中“踏碎”一词,将光影的虚实变化写得灵动;
- 嗅觉与触觉:兰草“香随溪转”、夜露“寒气侵衣”,以感官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
多重感官的交织,使幽林不再是平面的风景,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精神栖息地。
3. 物我关系的哲思:从“观照”到“化境”的升华
文中“樵子荷薪”“野蜂采蕊”等人事描写,与“孤松傲立”“兰草暗发”的自然景物形成对照,暗喻“人在景中,景在心中”的辩证关系。结尾“心若无扰,处处皆桃源”直接点明主旨:自然之趣的本质在于内心的澄明——当人抛却尘俗纷扰,便能在幽林中发现“山水真趣”,而这份“清欢”并非山林独有,而是源于心灵对诗意的主动探寻。
4. 语言与韵律的美学:骈散结合的赋体特质
全文兼具骈文的对仗工整(如“晨雾氤氲,漫卷青峦;山岚如绡,缀露为珠”)与散文的灵动自然,句式长短交错,押韵随情转换,读来如清泉流淌,韵律与意境浑然一体。“噫!”“故曰”等虚词的使用,则在铺陈写景后注入议论抒情,使赋体“体物写志”的特点得以彰显。
这篇《幽林赋》看似写山林之景,实则借自然之幽,叩问心灵之幽——唯有涤荡尘心,方能在天地间寻得“真趣”与“清欢”,其内核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歌,更是对超然心境的向往。
永闯诗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