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五代宋初是一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陈抟。他自号扶摇子,以其超凡的智慧、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成为道教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世的哲学、易学、养生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少年求学,志存高远
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 年),陈抟出生于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一说在安徽省亳州市)。关于他的出生,民间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相传,陈抟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嬉戏,一位青衣老妇忽然现身,给他哺乳。自那之后,陈抟便日益聪慧,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远超常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抟展现出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极高的天赋。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经史百家之书,过目不忘,且以诗才闻名乡里。十五岁时,他对诗礼书数等各类学问已融会贯通,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少年才子。
后唐长兴三年(932 年),胸怀壮志的陈抟前往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渴望通过科举踏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个玩笑,他名落孙山。这次挫折并没有让陈抟一蹶不振,反而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意识到,官场或许并非自己真正的归宿,于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转而踏上了云游山水、求仙访道的征程。
深山问道,潜心修行
离开洛阳后,陈抟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他四处寻访名山古刹,与高僧大德、道士隐士交流切磋,汲取各家之长。在云游途中,陈抟结识了孙君仿、獐皮处士两位隐士。他们见陈抟气质不凡,便向他推荐了武当山九室岩,称那里是隐居修行的绝佳之地。陈抟听后心动不已,于是前往武当山,隐居在九室岩。
在武当山的二十多年里,陈抟过着清苦而宁静的修行生活。他潜心钻研道家经典,修炼服气辟谷之术,每日仅饮几杯酒,以维持生命。在这段时间里,他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晋天福二年(937 年),陈抟听闻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精通锁鼻术(道家睡眠时屏住鼻息控制呼吸之术),便前往巴蜀,拜何昌一为师,学习这门独特的功法。通过刻苦学习和修炼,陈抟不仅掌握了锁鼻术的精髓,还将其与自己的内丹修炼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 年),陈抟与麻衣道者相遇,两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此后,他们一同隐居在华山云台观,共同探讨易学、道家思想和养生之道。在华山,陈抟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谭峭等。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学术,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在华山期间,陈抟对《周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日夜研读《周易》,并结合自己的修行感悟,创绘出了“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还撰写了《易龙图序》等著作,对《周易》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和创新。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开创了以图象之学解《易》的先河,对后世易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觐帝王,建言献策
陈抟的声名逐渐远扬,引起了帝王的关注。后周显德三年(956 年),周世宗柴荣听闻陈抟的大名,便将他召至宫中。当时,周世宗对炼制丹药、点石成金之术十分着迷,他向陈抟请教这些方术。陈抟却严肃地对周世宗说:“陛下乃四海之主,当以治国安邦为首要任务,不应将心思放在这些旁门左道之事上。”周世宗听后,虽心中有些不悦,但也被陈抟的直言所打动,他没有责怪陈抟,反而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希望他能留在朝中辅佐自己。然而,陈抟志在山林,对仕途毫无兴趣,他婉言谢绝了周世宗的任命。周世宗见陈抟心意已决,便不再勉强,放他回华山云台观,并下诏命令当地官吏在逢年过节时慰问陈抟。
显德五年(958 年),成州刺史朱宪向周世宗告别,前往赴任。周世宗特意命他带上五十匹帛、三十斤茶叶,赏赐给陈抟,以表达自己对陈抟的敬重之情。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陈抟曾多次拒绝太祖的征召。他认为,赵匡胤是平定天下的明主,宋朝的建立是顺应天命,而自己更适合在山林中修行,为国家和百姓祈福。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对陈抟依然十分敬重。太平兴国年间,陈抟两次朝觐宋太宗。宋太宗对陈抟的学识和品德钦佩不已,他曾向陈抟请教修仙之法。陈抟却回答说:“我只是一个山野隐士,对时政大局一窍不通,也没有神仙那种点石成金、炼丹化为白银的本事。我所修的不过是玄妙静默的修身养性之法,并无特别之处。当今天子龙颜俊秀,博古通今,深明治理乱世之道,乃是有道德仁义的圣明君主。如今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改革治理国家的时候,努力从事修炼的功劳,比不上治理国家的功德。”宋太宗听后,对陈抟更加敬重,他下诏书赐给陈抟“希夷先生”的称号,并赐给他一套紫衣,挽留他住在朝宫。宋太宗还多次与陈抟和唱诗赋,对他礼遇有加。
陈抟感于宋太宗的知遇之恩,也为了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向宋太宗提出了四字治国方针:“远、近、轻、重。”即远召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宋太宗听后,深感陈抟切中时弊,这四字方略乃是治世良策,心中大喜。
然而,陈抟始终心系山林,几个月后,他便向宋太宗辞行,回到了华山云台观。此后,他继续在华山隐居修行,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
思想深邃,影响深远
陈抟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他在易学、内丹修炼、宇宙观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象学易理,开创新风
在易学方面,陈抟开创了以图象之学解《易》的先河。他所创绘的“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易》图,以简洁而直观的方式表达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为后世学者研究《周易》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他的《易龙图序》则对《河图》《洛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阐述了天地之数的变通,成为中国“龙图”学说的重要经典。
陈抟的易学思想对北宋理学和象数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周敦颐的《太极图》和邵雍的先天象数之学都源自陈抟一脉。周敦颐在陈抟“太极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太极图说》,构建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论和道德修养论,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之作。邵雍则继承和发展了陈抟的先天易学,创立了“皇极经世”学说,以元、会、运、世为时间单位,推算宇宙历史的兴衰变迁,对后世的历史学和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哲学思辨,启迪后人
陈抟继承了道家传统思想,提出了一套“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图式。他认为,万物一体,宇宙的本源是“无极”,而“无极”则是无形无象的精神本体——“道”。“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了五行和万物。他还吸收儒家《周易》的思想,提出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先天图》式),其中“一”乃是包罗万象的概括,一切的精神实体即“道”,“理法”是万物生成的规律、法则,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必须依“理”这个法则。
陈抟用“理”来解释宇宙的生成规律,对后来周敦颐、张载等北宋五子的哲学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张载继承陈抟的“宇宙一气论”,提出了“太虚即气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的聚散变化形成了万物的生灭。这一思想与陈抟的宇宙观相互契合,成为宋代唯物论的先源。
内丹炼养,传承后世
陈抟的内丹理论集中反映在《无极图》《指玄篇》等著作及内丹养生实践之中。他将禅宗和道教传统相结合,提出“性命双修”的内炼理论,强调通过修炼精气神,达到身心合一、超凡脱俗的境界。
《无极图》系统地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全部过程,将“玄牝”作为人体生命的根源,置于内丹修炼的首要地位。之后,经过得窍、炼己、和合、得药四个阶段,精气神三宝合炼后只剩下元神,由有为过渡到无为,由命功转入纯粹的性功,进入代表最高境界的炼神还虚(复归无极)阶段。
陈抟还从《庄子》中吸取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同时吸收并发展道教钟、吕金丹派的出世思想及其修养术——睡功。他的睡功闻名于世,常常一睡百日不醒,被后人称为“睡仙”。他的内丹思想理论和养生实践,为宋元内丹术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养生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述颇丰,泽被后世
陈抟一生著述颇丰,他的著作涵盖了易学、哲学、养生学等多个领域。除了前文提到的《易龙图序》《无极图》《先天图》《指玄篇》等重要著作外,他还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等诗歌文集。虽然这些诗歌文集大多已经散佚,但从现存的六百余首诗歌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淡泊飘逸的诗风,以及对归隐山林、追求自由生活的向往。
陈抟的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思想和理论被后世学者不断研究和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知天命,传奇谢幕
端拱初年(988 年),陈抟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告诉弟子贾德升,他要在张超谷凿石为室,准备在那里安息。端拱二年(989 年)秋天七月,石室凿成,陈抟写了几百言的奏表,上奏朝廷,大略意思是:他气数将尽,圣朝难以依恋,随后将在七月二十二日化形(逝世)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
到了七月二十二日,陈抟果然如期逝世,享年一百一十八岁。他的离世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他逝世后,四肢身体还有余温,当时有五种颜色的彩云掩盖堵塞洞口,经月不散。人们纷纷传说,陈抟是羽化成仙而去,他的传奇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陈抟,这位自号扶摇子的五代宋初传奇道者,以其卓越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奠基人,更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的故事和思想,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追求生命的真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永闯文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