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挚的母亲,是帝喾次妃訾陬氏之女常仪。传说里,常仪貌若春花绽雪,灵慧过人,与帝喾结为夫妇后,孕育了帝挚。帝挚降生时,似乎便带着一抹质朴与宽厚的气息。在母亲常仪的悉心教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忠厚贤达、宽以待人的品性。
身为帝喾的长子,帝挚自幼便受到父亲的关注与培养。帝喾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作为部落首领所需的品质和能力,一一传授给他。在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帝挚于部落中渐渐成长,目睹着部落的发展与变迁。他看着父亲帝喾治理部落,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颗想要为部落贡献力量的种子。
帝喾年迈之后,经过对诸位儿子的细致观察与考量,最终决定把帝位传给帝挚。一方面,帝挚身为长子,在那个重视长幼秩序的时代,长子继承有着传统的依据;另一方面,帝挚自身的品德和才能也得到了帝喾的认可。
帝挚登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开始挑起领导部落的重担。他深知责任重大,立志要像父亲那般治理好部落。即位之初,帝挚怀揣着抱负与理想,希望能让部落持续繁荣发展,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
帝挚执政后,为了磨砺弟弟们的才干,将他们分别分封。他封大弟弃为邰侯,封地在其母的有邰国,赐姓姬;二弟契为商侯,封地在商邑,赐姓子;三弟尧为唐侯,封地在唐邑,仍为姜姓,并严令受封侯爵必须前往封地,否则收回封地消除爵位。考虑到尧年纪最小,帝挚特意安排父亲生前的得力武将后羿辅助他治国。
然而,在帝挚在位期间,天下并不安宁。连年遭受大旱、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帝挚虽下令放赈救灾,但因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长远规划,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朝中一些大臣,趁机欺上瞒下、胡作非为,中饱私囊,导致救灾物资无法及时有效地发放到灾民手中。帝挚虽心地善良,但性格较宽厚,未能及时察觉和制止大臣们的这些行为,慢慢地,他在外界被视作不闻不问、贪图享乐的昏君,天下百姓对他也开始怨声载道。
在帝挚为治理国家焦头烂额之时,他的弟弟们在各自的封地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尧被封于唐邑后,积极组织百姓抗灾自救。面对旱灾,他带领百姓拦河筑坝、引水灌溉;面对虫灾,他发动众人一起捕捉害虫,采用各种方法保护庄稼。在尧的带领下,唐国的百姓最终喜获丰收,无一饿死逃荒。各地的灾民听闻后,纷纷投奔尧,尧更是慷慨解囊,用自己封国的积蓄救助灾民,他的贤君之名远扬,势力也不断壮大。传说当时天上突然出现十个太阳,庄稼树木枯死,毒蛇猛兽横行,百姓陷入恐慌。尧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率领民众抗灾,命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又亲自带队斩杀九婴、大风等恶魔猛兽,天下才重归安宁。
大弟弃专注于农业发展,他痴迷农耕,在自己的封地上,继续师从炎帝学习农业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播种方法,并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四方,为解决粮食问题做出重要贡献,被尊为后稷,成为周族的祖先。
二弟契在商邑也努力发展自己的封国,他注重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商邑逐渐繁荣起来,为后来商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帝挚的执政弊端愈发明显,而尧的威望和势力则如日中天。四方诸侯见尧威德日盛,纷纷推举他为帝,呼吁罢免帝挚。
这一年,正是帝挚继位的第九年。当大臣们将诸侯的提议告知帝挚时,他坦然表示自己才德不及尧,早有退位之意,如今诸侯提议,正好趁局势未乱时禅位,也能保全面子。大臣鲧极力阻拦,认为帝挚不应轻易放弃帝位,但帝挚深知自己无力回天,也明白唯有尧才能带领部落走出困境,于是执意禅位。
最终,帝挚亲下禅位诏书,率领群臣拜访尧,举行了隆重的禅让大典,郑重地将帝位交给了尧。尧接受禅让后,改国号为唐,建立帝尧陶唐氏政权,并将大哥帝挚封于高辛,号唐侯。
帝挚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且执政期间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他的禅让之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以天下苍生为重,主动将帝位让给更有能力的弟弟尧,这种胸怀和品德为后世所称道。禅让制度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权力交接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贤能和公天下的追求。
帝挚青阳氏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远古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们看到了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之间的传承与变迁,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同人物所展现出的不同品质和能力。帝挚的忠厚包容、主动禅让,与尧的勇于担当、为民解忧,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对后世的文化、道德观念等产生深远影响。
帝挚在让出帝位后,并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他在自己的封地继续生活,或许依然关注着天下的局势和百姓的生活。他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了自己命运的转变,为部落的稳定和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也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成为激励后人的榜样,让人们懂得在面对利益和权力时,要以大局为重,要有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一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