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2年的夏天来得格外早,蝉鸣刚在树梢响起时,念舟的小学毕业旅行定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孩子们站在巨大的发射架下时,讲解员正指着即将升空的探测器介绍:“这是‘星轨三号’,将携带人类基因图谱样本飞向半人马座,这也是‘归墟计划’的第一步。”
念舟突然停下脚步,耳后的金色印记正随着发射架的低频共振微微发烫。他仰头看向穹顶,那些纵横交错的钢架在烈日下投下阴影,竟与三年前北极金属板上的星图纹路重合。“妈妈,爷爷在这儿。”他拽着林深的衣角指向控制台,玻璃幕墙后,几位白发科学家正在调试参数,其中一人胸前的工作证编号,正是陆沉舟当年的研究员代码。
发射倒计时结束时,火箭拖着橙红色尾焰刺破云层。念舟的手掌不自觉地按在地面的金属铭牌上,刹那间,他仿佛听见无数声重叠的呐喊——有陆沉舟在实验室里的低语,有陈教授敲击冰镐的闷响,还有苏晚在基因测序仪前的欢呼。这些声音顺着大地的脉络涌来,在他胸腔里汇成滚烫的河流。
返程的高铁上,念舟在笔记本上画下火箭升空的样子。笔尖划过纸面时,那些线条自动连成复杂的星图,边角处浮现出一行小字:“2065,归墟号启航。”他突然想起昨夜的梦,陆沉舟的影像正蹲在月球基地的沙地上,用手指画出这个日期,“到时候,该你来按下发射键了。”
林深看着孩子笔下的字迹,忽然注意到笔记本内页夹着张泛黄的便签。那是陆沉舟写给未出世的孩子的,字迹被水洇过有些模糊:“我曾以为科学是冰冷的公式,直到预见你的存在,才明白所有精密计算,都抵不过血脉里流动的光。”
2065年的夏天,念舟以首席星图绘制师的身份站在“归墟号”的驾驶舱内。舷窗外,月球基地的灯光像散落在荒原上的星子,苏晚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控制台旁,她鬓角已染霜色,手里还握着当年那台基因测序仪:“十七种遗传病的治愈方案已在全球普及,主理人临终前捐赠的半机械技术,让星际航行的生命维持系统提前三十年突破瓶颈。”
念舟的手指悬在发射按钮上方,耳后的金色印记与控制台的蓝光同步闪烁。他想起十二岁那年在监狱见到的场景:那个曾经的反派躺在病床上,机械躯体已开始锈蚀,却执意要将最后的研究数据传输给他,“告诉世界,错误不该被遗忘,但可以被修正。”
“所有单位注意,归墟号即将启航。”念舟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遍基地,“目标:猎户座旋臂,寻找人类第二家园。”按下按钮的瞬间,他仿佛看见两道身影在光晕中浮现——林深站在指挥中心的观测台挥手,而陆沉舟的影像正坐在副驾驶座上,朝他竖起大拇指。
飞船冲破月球引力场时,念舟打开了爷爷留下的加密文件。全息投影里,年轻的陆沉舟正对着镜头调试设备,身后的白板写满公式:“如果有人看到这段录像,说明‘归墟计划’已经启动。我在火星岩层里藏了个惊喜——那里有座基因库,储存着地球所有濒危物种的样本,密码是我爱人的生日。”
影像突然切换画面,林深年轻时的笑脸出现在屏幕上。她正举着相机拍摄实验室的星空灯,陆沉舟的声音从画外传来:“等我们的孩子飞向宇宙时,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永远是他最亮的导航星。”
念舟的眼眶忽然发热,他伸手触碰屏幕,指尖与影像里的星光重叠。这时,导航系统突然发出提示:“检测到未知能量场,坐标与陆沉舟先生预留的‘星轨锚点’吻合。”舷窗外,一片从未被记录的星云正在眼前展开,那些流转的光带里,隐约能看见地球的轮廓。
“这是‘记忆星云’。”陆沉舟的声音突然从广播里传来,带着电流的轻微杂音,“我用暗物质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关键瞬间,从第一个钻木取火的火花,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它们会像灯塔一样,指引后来者找到回家的路。”
念舟调出星图绘制系统,金色印记的光芒注入数据库。原本空白的星域开始自动填充,星云的气流轨迹、陨石带的分布、可利用的能源点……无数数据在蓝光中重组,最终形成一张覆盖整个旋臂的三维地图。当最后一个坐标标注完成时,系统弹出提示:“检测到陆沉舟意识碎片,是否接入通讯?”
“接入。”念舟的声音有些颤抖。
屏幕上的星图渐渐褪去,陆沉舟的影像站在星云深处,身影比任何一次都清晰。他穿着熟悉的白大褂,袖口还沾着当年做实验时的咖啡渍。“我的孩子,你比我想象中更勇敢。”他的目光掠过控制台,落在屏幕角落林深的照片上,“替我告诉她,当年在北极没说完的话——宇宙很大,但我最想去的地方,始终是她的身边。”
念舟突然想起母亲送他登船时说的话:“你爷爷总说,离别不是消失,是换个方式存在。就像北斗七星,无论地球怎么转,它永远在那里指路。”
“归墟号”进入光速航道时,念舟打开了星际广播。他将陆沉舟的星图共享给所有已知的星际探测站,又把那些治愈遗传病的基因序列发送向宇宙深处。做完这一切,他靠在舷窗边,看着记忆星云在身后化作璀璨的光带,像有人用画笔在太空中画下了条金色的河。
控制台突然亮起提示灯,地球指挥中心传来林深的声音,还混着孩童咿呀学语的动静:“念念,你妹妹刚才学会画星星了,她说要等你回来教她认猎户座。”
念舟笑着擦去眼角的湿润,指尖轻轻点在屏幕上女儿的照片。小家伙耳后也有个淡淡的金色印记,像枚刚发芽的种子。他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不是单箭头的奔赴,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爱和勇气编织成的星轨,让文明的光,能在宇宙中永远流淌。
当“归墟号”的影子投在第一颗类地行星的地表时,念舟打开了舱门。脚下的土壤泛着淡蓝色的光泽,远处的山峦轮廓竟与陆沉舟笔记本里的素描重合。他蹲下身,将地球的土壤撒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耳后的金色印记与行星的磁场产生共鸣,在地面画出道熟悉的螺旋纹路——那是北极金属板上最初的星轨图案。
“爷爷,我们到了。”念舟对着空旷的山谷轻声说,仿佛能听见跨越时空的回应。
风穿过他的发梢,带着远方恒星的温度。念舟知道,这不是终点。就像陆沉舟说的,真正的归墟从不是某个坐标,而是当后来者站在新的土地上时,能笑着说:“看,我们把光带过来了。”
他站起身,打开通讯器:“这里是归墟号,已发现宜居行星。坐标发送完毕,等待地球移民舰队对接。”阳光落在他肩头,将身影拉得很长,与身后“归墟号”的影子连成一线,像支射向宇宙深处的箭,箭头闪烁着永不熄灭的光。
春信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