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与行动:成功的双翼
老鹰在天空翱翔,是因为它向往高远的蓝天;梅花在寒冬绽放,是因为它渴望散发芬芳;小河欢快地奔跑,是因为它想要汇入大海的怀抱。正是因为有了目标,它们才能日复一日地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首段点评
歌德说过:“人生的意义在于找到前进的方向,并努力实现它。”就像在茫茫大海中的灯塔,目标就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每天都会有努力的动力,生活也会变得充满希望。
秦朝末年,刘邦看到皇帝的仪仗时说出“大丈夫当如是”,正是这个目标让他带领乡亲们推翻暴政;科学家布鲁诺为了传播真理,宁肯忍受烈火也要坚持自己的学说。这些人都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但目标就像种子,如果没有行动来浇灌,永远开不出花朵。司马迁如果不游历四方收集史料,就写不出《史记》这样的巨著;李时珍没有尝遍百草,也无法完成《本草纲目》。我们少年学生想要好成绩,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做练习、不复习功课,考试时也只能对着试卷发呆。
当然,定目标也要量力而行。就像树苗不能妄想一夜长成大树,我们制定目标时既要有勇气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刚开始学骑自行车时,与其想着马上参加比赛,不如先把平衡掌握好;刚开始练字时,与其追求书法家的水平,不如先把横平竖直写好。
春天的小溪奔流向东,是要去见识大海的广阔;刚发芽的小树努力生长,是要成为遮阳的绿荫。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目标写在笔记本的扉页,用每天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行动,给理想插上翅膀。相信终有一天,我们都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二.民族精神的多元交响
2025年
全国一卷
1200字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一个民族穿越风雨,砥砺前行。老舍笔下艺人面对困境的隐忍、艾青诗中鸟儿嘶哑歌唱的抗争、穆旦诗里带血拥抱的牺牲,分别从不同维度诠释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它们交织成一曲震撼人心的多元交响,奏响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乐章。
隐忍以行,是民族精神中深沉而坚韧的力量。老舍在《鼓书艺人》中描绘的艺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却因内心的翻腾而开不了口。这看似怯懦的背后,实则是对生活苦难的默默承受,是在困境中保存希望火种的智慧。正如历史上无数普通民众,在天灾人祸、强权压迫面前,没有选择鲁莽的冲撞,而是以隐忍的姿态积蓄力量。敦煌莫高窟的工匠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地雕琢壁画、塑造佛像,将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生活的信念融入每一笔勾勒、每一刀凿刻。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种默默坚守的隐忍精神,让璀璨的文化瑰宝得以留存千年,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隐忍不是屈服,而是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是在困境中静待花开的从容,它让民族在苦难中保持着生命的韧性,等待崛起的时机。
勇于抗争,是民族精神中激昂奋进的旋律。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只鸟儿,即便喉咙嘶哑,也要为热爱的土地放声歌唱,这是对命运不屈的抗争,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回顾历史,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戊戌变法的谭嗣同,从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战士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着抗争精神。林则徐面对鸦片泛滥,坚决虎门销烟,向列强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豪迈诗句,彰显了为变革不惜牺牲的抗争勇气。在当代,面对科技封锁,我国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在芯片、航天等领域不断突破;面对生态危机,无数环保工作者与志愿者积极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抗争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奋起,在挑战中超越,不断向着光明与希望前行。
不怕牺牲,是民族精神中崇高伟大的境界。穆旦在《赞美》中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的呐喊,饱含着为民族解放甘愿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从古至今,无数英雄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同胞福祉,毅然决然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将个人与家庭的幸福抛诸脑后,全身心投入到治理水患、拯救百姓的事业中;文天祥在南宋覆灭后,拒绝元朝的威逼利诱,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悲壮,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革命战争年代,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眼。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牺牲的赞歌,正是这些英雄的无私奉献,换来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牺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脊梁,它让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展现出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隐忍以行、勇于抗争、不怕牺牲,这三种精神特质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多元图景。只有将这些精神特质融入血脉,中华民族才能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奏响更加壮丽的时代华章。
三.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
2025年
北京卷
1000字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升,皆始于对认知边界的勇敢突围。敢于破壁者,能于迷雾中求索,于阵痛中觉醒,于颠覆中新生。唯有挣脱思维窠臼的桎梏,方能如凤凰涅槃般迎来精神的“第二次呼吸”,在真理的长河中激起永恒浪花。这既是个体生命的觉醒之路,更是文明星火的传递之途。
“井蛙拘于方寸,夏虫囿于时序。”固守认知的牢笼,终将化作思想的囚徒。当思维被既定模式所禁锢,我们便如同庄子笔下“朝菌不知晦朔”的蜉蝣,难以窥见更广阔的天地。地心说统治欧洲千年,只因无人敢质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晚清士人固守“天朝上国”迷梦,终致神州陆沉。历史长河中,多少文明因认知固化而衰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的悲剧循环往复。唯有挣脱思想的桎梏,如鲲鹏展翅,方能冲破认知的樊篱,在九万里的高空俯瞰这浩瀚天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突破认知的至暗时刻,需要夸父逐日般的执着。李时珍尝百草著《本草》,二十七载寒暑不改其志,终成“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徐霞客跋涉三十四年,以“探江河之源,访山脉之络”的孤勇,在《游记》中写下“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壮怀。屠呦呦团队历经190次失败,终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让青蒿素成为救治疟疾的“中国神草”。这些在认知荒漠中独行的身影,用带血的足迹丈量出真理的疆域,让思想的火种在黑暗中生生不息。
“文明如江河奔涌,认知似星火燎原。”认知的突破不是终点,而是新纪元的序章。张骞的驼铃踏碎“西域绝域”的迷思,开启文明交融的新纪元;郑和的宝船劈开天圆地方的桎梏,其绘就的航海图卷不仅重塑寰宇认知,更为大航海时代奏响东方的序曲。而今“嫦娥”揽月而归,将千年神话化作星际探索的新起点;“蛟龙”探渊,在万米深海书写认知的新篇。从伽利略望远镜刺破蒙昧天穹,到量子计算机重构未来图景,人类以永不停歇的探索之姿,在认知疆域的每一次突围中,点燃了照亮未来的文明星火。这些不断拓展的认知边疆,让文明的火炬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明亮。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站在文明传承的轴线上,我们既是认知革命的继承者,更是未来图景的描绘者。当AI破解蛋白质折叠之谜,当“中国天眼”捕捉宇宙脉冲,人类正在经历着比文艺复兴更深刻的认知跃迁,唯有永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子之心,方能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完成属于这个世纪的“第二次呼吸”。
四.当数字闪耀时
2025年
北京卷
900字
数字在生命中常如暗处微尘,无声无息。然而某些时刻,它却会骤然亮起,驱散迷惘,在生命历程中划下清晰的成长刻度。
数学试卷上那个“82”分,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沉入心底。放学后的教室空空荡荡,我独自坐着,暮色压着窗棂,映出我垂头的影子。目光偶然落到桌角那鲜红的“模考倒计时”——“100”天赫然在目。这数字像一声惊雷,把我从颓唐的泥沼中震醒,无声地拷问着我:是低头认输,还是从此刻起奋力一搏?
从那天起,夜晚的台灯成了我最忠实的伙伴。倒计时牌每日缩减一页,心头的紧迫感便加重一分。我埋头在书桌,笔尖沙沙作响,一遍遍演算、订正。错题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层层堆叠,渐渐淹没了日历上那些不断减小的数字。当倒计时最终来到“0”时,我轻抚泛起毛边的笔记,那每一页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汗水,每一道题都镌刻着深深的思索。“100”个日夜的付出,终于铺成了通往破晓的征途。
考场上,题目如峭壁般横亘在眼前。思路困顿之时,眼前倏然闪过那张布满红叉、印着“82”的试卷——那冰冷的数字仿佛瞬间化作一声锐利的号角,驱散了眼前的迷雾。笔尖重新在纸上奔涌起来,如同挣脱了无形的锁链。
公布成绩那晚,我蜷在书桌前,手机屏幕是黑暗房间里唯一的光源。指尖悬在查询键上微微发颤,按下的一瞬我几乎屏住了呼吸——加载的圆圈仿佛旋转了一个世纪。当页面终于刷新的刹那,幽蓝的微光里,“132”三个数字猝不及防地撞入眼帘!心跳骤然停了一拍,整个世界瞬间失声。我猛地攥紧手机,冰凉的屏幕紧贴发烫的掌心,那三个数字在黑暗中闪耀着,每一个笔画都像烧红的烙铁,滚烫地刻进眼底。
泪水汹涌而出,砸在紧握手机的屏幕上。无数个深夜里笔尖摩擦纸页的沙沙声,无数道被反复擦拭又重写的墨痕,所有在困倦边缘咬紧牙关的坚持,此刻都奔涌着,凝结成这方寸屏幕上三个滚烫的数字。那曾被“82”的阴影压得蜷缩不安的灵魂,正被这束自黑暗中迸发的光芒一寸寸照亮、舒展。这束光穿透了所有自我怀疑的阴霾,宣告着破茧而出的新生。
当数字闪耀时,“132”击碎的不仅是成绩单的沉默,更是心底怯懦的牢笼。这束光芒已然烙进生命,让我明白:真正的荣光不会是命运的恩赐,而是被困厄的暗影笼罩时,选择点燃信念的灯盏。以汗水作舟,以坚韧为桨,让平凡的数字闪耀出奇迹般的光芒。
彼岸的逝言2水月镜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