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认识一种冷兵器之剑
剑是一种古老且极具代表性的冷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
〖构造〗
剑身
锋:剑身前端锋利部分,是剑用于刺击的关键部位。
脊:剑体中线凸起,能增强剑身的强度和韧性。
从:脊两侧成坡状部分。
锷:从外的刃,即剑身两旁的刃,是剑用于切割的部位。
腊:脊与两从合称为腊。
剑柄
茎:也就是剑柄的把手部分,主要有扁形与圆形两种,用于握持。
格:剑茎和剑身之间的护手,又称为卫、璏、剑镗,可保护手部。
首:茎的末端常有的圆形部分,又称为镡,有些剑首会有装饰或实用功能,如系挂剑穗等。
箍:茎上圆形凸起的纹饰,可增加握持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缑:在茎上缠绕的绳子,能让使用者握得更稳,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缰:系在剑首的皮绳,用于悬挂在手腕上便于取用。
穗:系在剑首的流苏,又称剑袍,有穗的剑称为文剑,常佩戴于文人权贵身上,一般无实际用途。
剑鞘:又称为“室”,套在剑身之上,有保护剑身和方便携带的作用。
〖历史发展〗
起源:剑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据《史记·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管子·地数篇》也有“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的说法,虽无法完全确定剑始于黄帝或蚩尤时代,但可表明其诞生极为古远,被后人誉为“短兵之祖”。
中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最初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多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约在早商时期的公元前15世纪。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剑成为步战主要兵器并不断加长,如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55.7厘米。
当时的剑制作工艺精湛,以吴国、越国的最为上乘。
到了汉代,随着冶铁技术提高,性能更为优良的钢铁兵器替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钢铁剑趋于定型,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等。
隋唐时期,佩剑盛行,剑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象征和装饰,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用以抒怀或表现尚武英姿。
晚唐开始,剑的主要形制基本固定,剑格呈前弯双翼形,剑身中脊旁刃,后粗前细,这种剑形在北宋时达到成熟,最后延续到明清。
〖文化意义〗
剑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战场上的杀敌利器,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王公帝侯、文士侠客等都以佩剑为荣。
同时,剑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在一些神话传说和武侠故事中,剑常常被赋予神奇的力量和超凡的功效,成为正义、勇气和力量的象征。
世绘千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