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第一场雪落时,医馆的炭火盆烧得正旺。林书瑶坐在窗边整理医案,萧景恒搬了张矮凳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本《药性赋》,一个字一个字地啃着,时不时蹙眉问上一句:“这‘紫苏梗理气宽中’,和紫苏叶有什么不同?”
林书瑶放下笔,耐心解释:“叶主发散,梗主理气,就像……”她想了想,“就像你处理公务,有时需雷厉风行,有时需迂回斡旋。”
萧景恒眼睛一亮:“我懂了!就像上次处置克扣军饷的粮官,直接拿下是‘叶’,查清楚同党再一网打尽是‘梗’?”
林书瑶被他的比喻逗笑:“倒也不算错。”
正说着,青桃端着两碗姜枣茶进来,笑道:“王爷现在说起药材,可比朝堂上那些文绉绉的词儿顺溜多了。”
萧景恒接过茶碗,顺手递给林书瑶一碗,自己捧着另一碗,指尖被烫得微微发红也不在意:“跟着瑶瑶学,自然学得快。”
林书瑶抿了口热茶,暖意从喉咙淌到心底。她想起前几日,柳家老夫人派人送来消息,说柳如烟在别院染了风寒,虽无大碍,却已不复往日骄纵,每日只是抄经念佛,再没提过玉佩或是萧景恒。
“柳家那边……”她轻声道。
“我让人送去了些御寒的衣物和药材。”萧景恒语气平淡,“该有的体面不会少,但也仅此而已。”他顿了顿,看向林书瑶,“你放心,我不会再让她扰了你。”
林书瑶点点头,转头看向窗外。雪下得紧,医馆的屋檐积了层薄薄的白,几个药童在院子里堆雪人,笑声隔着窗纸传进来,脆生生的。
“今年的雪,比往年来得早。”萧景恒望着窗外,忽然道,“再过几日,便是除夕了。”
“嗯。”林书瑶翻到医案最后一页,那里夹着张纸条,是她写的除夕要备的药材清单。
“除夕……去王府过吧?”萧景恒的声音带着点小心翼翼,“我让人把静云院再拾掇拾掇,就我们几个,不请旁人。”
林书瑶抬眸,撞进他带着期盼的眼神里。那眼神干净又坦诚,像个等着被应允的孩子。
“医馆里还有几位留诊的老人,走不开。”她笑道,“不如……你过来?”
萧景恒的眼睛瞬间亮了:“好!我来!我让厨房把年夜饭搬到医馆来,再让他们做你爱吃的松鼠鳜鱼,还有江南的桂花糕……”
看着他絮絮叨叨安排的样子,林书瑶忽然觉得,这寒冬似乎也没那么冷了。
除夕那日,医馆里果然热闹非凡。留诊的老人们围坐在炭火盆旁,药童们贴好了春联,萧景恒带来的厨子在临时搭起的灶台前忙碌着,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
萧景恒系着条青布围裙,跟着林书瑶给老人们添茶水,动作虽生涩,却格外认真。有个患了腿疾的老爷爷拉着他的手,笑着说:“林姑娘真是好福气,找了个这么疼人的郎君。”
萧景恒的耳根瞬间红了,却没辩解,只是偷偷看了眼林书瑶,见她嘴角噙着笑,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年夜饭开席时,窗外的雪还在下。满满一桌菜,有荤有素,还有林书瑶爱喝的山药排骨汤。萧景恒给她夹了块鳜鱼,细心地挑去刺:“尝尝,厨子特意学的江南做法。”
林书瑶咬了一口,酸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和记忆里江南的味道几乎一样。
席间,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跑过来,举着块糖糕:“仙女姐姐,冷脸叔叔说,吃完年夜饭要守岁,守岁的时候要讲故事。”
“那你想听什么故事?”林书瑶笑着问。
“想听姐姐和叔叔的故事!”小女孩脆生生道。
众人都笑起来,萧景恒的脸更红了,却握紧了林书瑶的手,轻声道:“我们的故事……还长着呢。”
林书瑶望着他眼中的光,那光里有愧疚,有珍惜,更有满满的暖意。她想起那些关于玉佩的纠葛,关于和离书的决绝,关于疫区里的挣扎,忽然觉得,那些过往就像窗外的雪,落在地上,看似厚重,却总会被暖阳慢慢融化,然后滋养出春天的新绿。
窗外的鞭炮声噼啪响起,旧岁已去,新年伊始。萧景恒拿起桌上的酒壶,给她倒了杯温热的米酒:“瑶瑶,新年快乐。”
林书瑶举起酒杯,和他轻轻一碰:“新年快乐,萧景恒。”
米酒的醇香在唇齿间弥漫,她看着眼前这个褪去了所有骄傲、愿意为她洗手作羹汤的男人,忽然明白,最好的日子,从不是没有裂痕的完美,而是有个人愿意陪你一起,把裂痕走成风景,把岁月过成温柔。
雪还在下,医馆里的灯火却亮得温暖,映着满桌的欢声笑语,也映着两只紧紧相握的手,在新的一年里,慢慢走向更长远的未来。
重生下堂妻:王爷请和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