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尘盯着那条新闻推送,手指在鼠标上微微收紧。王鸿儒的入场,意味着这场古文化复兴项目的背后,远不止是表面上的文化传承那么简单。
“他想干什么?”苏婉仪低声重复着,眼神里透出一丝不安。
“不管他想干什么,我们先把项目做出来。”李逸尘转身,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谁先交出成果,谁就掌握主动权。”
赵阳点头:“可现在资金链还是紧张,技术也还没完全吃透,模型才刚搭一半……”
“那就分头行动。”李逸尘打断道,“赵阳你继续带技术组攻关榫卯结构和材料复原;婉仪你负责资料整合和修复图纸;我来处理资金和外部关系。”
“你一个人能行吗?”苏婉仪皱眉。
“我有刘长老那边的关系,还有之前合作过的几个投资人,至少能争取到一部分预付款。”李逸尘笑了笑,“别忘了,我可是靠一张嘴和一肚子古文混出来的。”
气氛稍微轻松了些,但没人真正放松下来。
---
接下来的半个月,整个团队几乎进入了极限模式。
赵阳带着技术组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的结合方式。他们从明代手稿中找到了关键线索,又通过3D建模还原了古建筑的受力结构,最终成功复原了一整套完整的榫卯拼接方案。
“成了!”那天晚上,当最后一块木构件严丝合缝地嵌入结构体时,整个实验室爆发出一阵欢呼。
有人激动得把帽子扔到了天花板上,还有人直接跪在地上抱着图纸哭了出来。
“我们真的做到了。”赵阳看着眼前这座微型模型,声音有些哽咽。
---
与此同时,李逸尘也在外奔波。
他重新拜访了几位曾经拒绝过他的投资人,这次不再是空谈情怀,而是带着完整的技术方案、初步成果模型以及政府的初步认可函。
“这不是一个赔钱的项目。”他在会议上掷地有声地说,“这是一个可以持续输出文化价值,并带来长期收益的品牌工程。”
一位投资人听完后沉思良久,最后点了点头:“李总,我想我们可以再谈谈。”
短短三天内,他们拿到了三家机构的意向投资,还有一家银行愿意提供短期贷款支持。
“这下子,资金问题算是暂时稳住了。”李逸尘挂掉最后一个电话,长长地舒了口气。
---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一切终于步入正轨的时候,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施工过程中,他们发现地下埋藏着一批疑似古代遗迹的石柱残骸。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市文物局的关注,工程被迫暂停,等待专家鉴定。
“这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李逸尘召集团队开会,“如果这些石柱确实属于某个历史遗址,我们的项目可能会被重新评估,甚至要调整整体规划。”
“但如果处理得好,”苏婉仪补充道,“也能让我们的项目更具文化价值。”
“没错。”李逸尘点头,“我们必须第一时间配合专家进行考古发掘,同时也要确保不影响整体进度。”
于是,他们在施工现场搭建起临时研究站,一边协助考古工作,一边继续推进主体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几天后,专家确认这些石柱来自明代晚期的一座古庙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市政府决定将这部分纳入整体展示区,并给予额外资金支持。
“你们干得不错。”市文化局负责人亲自到场考察,对李逸尘说,“没想到你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李逸尘只是笑了笑:“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
时间一天天过去,项目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白天,工地上机器轰鸣,吊塔林立;夜晚,灯光如昼,工人们仍在加班赶工。整个团队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高速旋转。
李逸尘站在顶层平台,俯瞰整个工地。那些原本只是图纸上的线条,如今已化作一座座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群,静静地伫立在这片现代都市之中。
“真美。”苏婉仪走到他身边,轻声感叹。
“不只是美,”李逸尘望着远方,“更是一种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信仰与未来。”
“你觉得,我们真的能做到吗?”她问。
“只要我们还在坚持,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
终于,在预定交付日期的前三天,整个项目提前完工。
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具备当代的功能性。无论是展览空间、互动体验区,还是文化讲堂,都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这是我见过最成功的古文化复兴案例之一。”一位老专家拉着李逸尘的手感慨,“你们不仅修好了建筑,更修好了人心。”
李逸尘只是笑着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他知道,这一切的背后,不仅仅是努力和坚持,更是一次次面对未知、克服恐惧的抉择。
---
就在所有人准备庆祝的时候,赵阳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什么?你说你是当年那个项目的工程师家属?”他眉头紧锁,声音压得很低。
李逸尘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立刻走过去。
赵阳把手机递给他:“对方说,他知道一些关于这个项目的秘密。”
李逸尘接过电话,听见一个沙哑的声音缓缓开口:
“你以为你们修好的,只是一个古建筑?”
话音未落,电话突然断线。
李逸尘握紧手机,眼神深邃而凝重。
远处,夕阳正缓缓落下,天边泛起一抹血红。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