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上的“若启此门,万劫不复”几个字持续了不到十秒便自行消失,画面恢复了正常的展览介绍。会场内一片骚动,几名法国技术人员立刻冲上控制台检查系统,而几位西方学者则低声交谈着,神色各异。
李逸尘没有慌乱,他只是轻轻扫了一眼那名中东男子,然后转向全场观众,语调平稳地说道:“文化总是伴随着未知与敬畏前行,我们尊重这份未知,也愿意以开放的态度去探索它。”
这番话让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些许。
紧接着,德国教授汉斯·穆勒站起身来,拍了拍手:“李先生,我非常钦佩您的勇气和远见。我想邀请您和您的团队,参与我们柏林大学东方建筑研究中心的联合项目,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结构在现代城市中的应用可能。”
现场响起掌声,比刚才更热烈了一些。
李逸尘微微颔首:“感谢您的信任,我们很乐意接受这个合作机会。”
随着他的回应,几位外国学者陆续前来交流,有人询问榫卯工艺的具体原理,有人提出希望引进中国的传统修复技术用于本国遗址保护。短短几分钟,原本冷淡的学术氛围竟变得活跃起来。
赵阳在一旁悄悄对苏婉仪说:“看来,咱们这次真的打进去了。”
苏婉仪嘴角轻扬:“是啊,不是靠辩解,而是靠展示。”
接下来的展区演示环节中,李逸尘亲自示范了一套完整的榫卯结构拼装过程。他站在展台前,手中拿着几块木构件,动作娴熟地将它们一一嵌合,最终形成一座微缩的亭子模型。
围观的学生们发出阵阵惊叹。
“不可思议!”一名法国学生用生硬的中文说,“没有钉子,也没有胶水?”
“完全依靠几何构造和力学平衡。”李逸尘笑着解释,“古人用智慧设计出这种结构,既稳固又灵活,适合地震多发地区。”
“太神奇了!”又有学生尝试自己动手组装,结果怎么也拼不对,引来一阵笑声。
“你们可以慢慢学。”李逸尘鼓励道,“这正是我们想推广的理念——活态传承。”
这句话被翻译成英文后,再次引起热烈反响。
圆桌讨论环节开始时,主持人特别请李逸尘发表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伦理”的看法。
他走上发言席,目光扫过全场,缓缓开口:“很多人认为文物应该被封存、被保护,甚至被隔离。但我认为,真正的保护,是让它继续活着。”
会场安静下来。
“我们不该把文化锁进博物馆里。”他继续说道,“而应该让它走入生活,融入时代。比如这些古建筑,不只是历史遗迹,它们也可以成为现代社区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
一位意大利女学者点头赞同:“我同意,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保护’的意义。”
另一位美国教授提出疑问:“但如果过度商业化,会不会反而损害了文物本身的价值?”
“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李逸尘回答,“我们要找到一条中间的道路,既能维持文化的原貌,又能让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才是可持续的传承。”
他的话引发了长时间的讨论,许多学者纷纷加入话题,气氛逐渐升温。
就在大家沉浸在思想碰撞的喜悦中时,大屏幕上突然再次出现异常——
一串陌生的古文字缓缓浮现,正是之前那段铭文:
“若启此门,万劫不复。”
这次比上次更清晰,字体古朴,像是从某种石刻拓印而来。
人群中爆发出惊呼。
“这是怎么回事?”主办方代表立刻站起来,脸色铁青。
技术人员再次紧急排查,但依旧找不到入侵源头。
李逸尘皱起眉头,正要开口,那位神秘的中东男子却再次悄然出现在他身后。
“李先生。”他的声音低沉而平静,“看来,你们已经触碰到某个不该碰的东西。”
李逸尘回头看向他,语气冷静:“你到底是谁?”
男子微微一笑,伸手递出一张名片,上面没有任何公司名称,只有一行小字:“归墟基金会”。
“我们一直在关注你们的研究。”他说,“也一直知道‘归墟’意味着什么。”
“你知道它的位置?”李逸尘追问。
男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轻轻摇头:“时机未到。”
说完,他转身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人群之中。
李逸尘低头看着手中的名片,心中隐隐升起一种不安的感觉。
这时,汉斯教授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别让这件事影响我们的合作。我相信科学的力量,也能相信你的判断。”
李逸尘点了点头,将名片收起,重新面对观众。
“各位。”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坚定,“文化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总会迎来光明。”
掌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热烈。
然而,没人注意到,在展厅角落的一台监控摄像头下,一道黑影迅速闪过,镜头画面瞬间卡顿了一帧。
下一秒,一切恢复正常,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