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尘盯着那行铭文,眉头微皱。
“若启此门,万劫不复。”
他缓缓念出这几个字,空气仿佛都凝滞了几秒。苏婉仪站在他身旁,眼中满是疑惑与不安:“这不像是古人留下的警示,更像是……某种警告信。”
“是谁在警告谁?”赵阳低声问。
没人回答。
营地外的风穿过残垣断壁,卷起些许尘土,夜枭再次掠过,留下一声凄厉的鸣叫。
“先别轻举妄动。”李逸尘最终开口,“这段文字的内容我们还不清楚,必须等进一步破译结果出来再做判断。”
第二天一早,官方通知正式下达——李逸尘被邀请代表中国古文化界出席即将在巴黎举办的“世界文化遗产论坛”。这是国内首次推荐民间组织负责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意义非凡。
“你得去。”刘长老拍着他的肩膀说,“不只是展示我们的成果,更是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古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死物,而是活生生的信仰。”
李逸尘接过邀请函,目光坚定。
筹备工作随即展开。苏婉仪负责整理演讲资料和修复项目案例,赵阳调试全息投影设备,林仲阳则协助翻译部分技术性内容。短短一周内,他们将过去数月的工作浓缩成一场不超过二十分钟的演讲。
临行前夜,李逸尘独自坐在营地边缘,望着星空发呆。
“你会让他们刮目相看的。”苏婉仪走来,在他身边坐下。
“我不是为了让他们刮目相看才去的。”李逸尘轻声说,“我是为了让那些误解我们文化的人,真正理解它。”
飞机起飞那天,阳光明媚。赵阳送他们到机场,挥手告别时还开玩笑说:“记得带几个外国学生回来学榫卯!”
李逸尘笑着点头。
抵达巴黎后,迎接他们的是一场冷淡而高傲的学术氛围。
开幕式上,几位西方学者对李逸尘的项目表现出明显的不屑。一位法国建筑史学家当众质疑:“你们所谓的‘修复’,不过是模仿古代样式,缺乏真正的创新精神。”
气氛瞬间紧张。
李逸尘没有立刻反驳,只是微微一笑,道:“真正的文化,不是用来比较的,而是用来理解和尊重的。”
这句话让那位学者一时语塞。
正式演讲环节到来,李逸尘走上讲台,背后的大屏幕亮起。他启动全息投影,一段段遗址修复的过程清晰呈现,从最初的废墟到如今的轮廓初现,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
他讲解《营造法式》,讲述古人如何用智慧设计出无需一根钉子的建筑结构;他播放纪录片片段,展示工人们如何一点一点清理、拼接、加固每一根梁柱;他还提到了“归墟”的铭文,那段神秘的文字引发了全场关注。
“这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他说,“我们不是在复制过去,而是在唤醒沉睡的记忆。”
演讲结束,掌声雷动。
一位德国教授当场表示愿意与其团队合作研究东方古建结构学,并提出联合出版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专著。
随后的文化展览中,李逸尘亲自示范传统榫卯结构拼装,吸引了大量外国学生围观尝试。他们惊叹于这种不需要任何金属连接件就能稳固如山的技艺。
他还参与了一场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伦理”的圆桌讨论,提出了“活态传承”的理念,主张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让其融入现代生活,而非仅仅成为陈列品。
“文化不该是死的。”他说,“它应该像水一样流动,滋养每一个时代。”
会议间隙,一位身着黑色长袍的中东男子悄然走近。
“李先生,”他用流利的中文说道,“我对你们提到的‘归墟’很感兴趣。”
李逸尘抬头看向他,对方眼神深邃,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力量。
“我们有一个基金会,专门资助跨国联合修复计划。”那人继续说,“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李逸尘沉默片刻,正要开口,对方却抬手打断了他。
“当然,我们也想知道,‘归墟’到底藏的是什么。”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骚动。
有人惊呼:“快看!那边的投影怎么突然黑了?”
李逸尘转头望去,大屏幕上原本播放的修复影像突然中断,画面闪烁几下,竟然出现了一串陌生的古文字。
所有人都愣住了。
那是——“若启此门,万劫不复。”
一个法国助手惊慌地跑过来:“系统遭到了入侵,但我们找不到源头……”
李逸尘盯着那句话,心中升起一股异样的预感。
这时,那位中东男子轻轻一笑,低声道:
“看来,你们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