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尘的手指还停留在石碑冰冷的表面,风从四面八方灌入平台,卷起细碎的沙尘。他的脑海里残留着那幅画面:古人在风雨中吟诵,塔影在雷光中若隐若现。
“我们不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他低声重复着这句话,眼神却已不再迷茫。
赵阳看着探测器上的波动,眉头紧锁:“这东西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它和你的古籍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也许吧。”李逸尘收回手,转头看向苏婉仪,“但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解开它的秘密,而是先完成我们的计划。”
“你是说文化馆?”苏婉仪轻声问。
“对。”李逸尘点头,目光坚定,“既然这座遗址本身就有某种传承的意义,那么我们就用它来承载更多人的记忆与梦想。”
他们回到临时搭建的帐篷营地,将测绘图、古籍、诗词集摊了一地。赵阳调试设备,李逸尘开始整理草图,而苏婉仪则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取出几卷泛黄的纸张。
“这是我导师留下的唐代诗词残卷。”她轻轻展开其中一页,“原本只是想带来看看有没有适合嵌入建筑装饰中的句子,但现在……我觉得这段文字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李逸尘接过残卷,目光扫过那些斑驳的字迹,忽然停顿在一句诗上: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他心头一震,仿佛有一道灵光划破迷雾。
“这不是一首普通的山水诗。”他喃喃道,“这是在讲心境,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在这片平台上,让建筑成为‘心’的投射呢?”
赵阳抬起头:“什么意思?”
“主楼居中,回廊环绕,水系穿插,就像这首诗一样,层层递进。”李逸尘一边说,一边迅速在纸上勾勒出新的布局,“主楼是山,回廊是光,水系是影,人在其间行走,既是观景,也是修心。”
苏婉仪眼中闪过惊喜:“移步换景,诗中有景!”
三人立刻投入讨论。赵阳结合无人机拍摄的数据调整结构比例,确保承重合理;苏婉仪继续翻阅残卷,寻找可以用于墙面雕刻或窗棂设计的诗句;李逸尘则不断完善整体构图,将诗意与建筑语言融合。
“如果能在主楼顶部设置一个观景台,引用‘青山隐隐水迢迢’作为题刻,会不会更有意境?”苏婉仪提议。
“好!”李逸尘毫不犹豫地采纳,“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地形高差,让不同楼层的视野各有不同,形成‘步步生莲’的视觉效果。”
时间在讨论中悄然流逝,夜幕降临,篝火燃起。一张初步的设计蓝图终于成形,铺展在桌上,宛如一幅未干的画卷。
但兴奋还未持续太久,现实的压力便如潮水般涌来。
“预算。”赵阳低头看着自己列出的数字,语气沉重,“按照这个规模和工艺标准,至少需要八百万起步。而且审批流程复杂,前期投入也不小。”
空气骤然安静。
李逸尘沉默片刻,缓缓开口:“我之前做项目积累了一些积蓄,加上众筹平台的支持,或许能凑到一部分。但远远不够。”
“政府的文化保护基金呢?”苏婉仪问。
“申请周期太长,最快也要半年。”赵阳摇头,“等不及。”
帐篷外的风又大了些,吹得帆布猎猎作响。李逸尘站起身,走向那块石碑。
它依旧静静伫立在那里,符文在月光下隐约闪烁,像是某种古老的低语。
他伸出手,再次触碰石碑。
指尖刚一接触,一股微弱的震动传来,紧接着,脑海中浮现出模糊的画面:一座塔,建在山巅,四周环绕着吟诗的身影,塔身上镌刻着无数诗句,仿佛整座建筑本身就是一首凝固的长诗。
画面一闪而逝。
李逸尘猛然睁开眼,心跳加快。
“你又看到了什么?”赵阳追上来。
“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李逸尘转身,目光灼灼,“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建一座文化馆,而是要让它成为真正的‘守卷之地’。”
“什么意思?”苏婉仪皱眉。
“既然这块石碑和古籍有关,那就说明这里曾经有人尝试过类似的事。”李逸尘缓缓说道,“我们不是在凭空创造,而是在延续一段未竟的传承。”
“可问题是,我们现在连资金都拿不出来。”赵阳叹了口气。
“那就从最小的部分做起。”李逸尘坚定地说,“先建主楼和一条回廊,其余部分逐步完善。只要方向正确,哪怕慢一点也没关系。”
苏婉仪点了点头:“我可以试着联系一些文化基金会,看看能不能争取到初期资助。”
赵阳也点头:“我这边也可以做一些结构简化方案,降低初期成本。”
篝火映照着三人的脸庞,疲惫中透着希望。
“无论如何,”李逸尘望向远方,“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条路。”
就在这时,探测器再次发出警报。
赵阳猛地抬头:“能量波动又增强了!”
李逸尘回头看向石碑,只见一道微弱的光芒正沿着符文缓缓流动,如同沉睡千年的生命正在苏醒。
“它……在回应我们吗?”苏婉仪轻声问。
李逸尘没有回答。他缓缓走上前,手指再次触碰到石碑。
这一次,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句诗:
**“断者非亡,续者方生。”**
他猛然睁开眼,嘴唇微微颤抖。
这时——
远处的天**然划过一道诡异的光影,像是某种古老符号在空中闪现,又迅速消失。
赵阳的探测器屏幕瞬间黑了下去。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