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阳猛地抬头,盯着窗外:“刚才……你们看到了吗?”
没有人回答。
因为他自己也还没搞清楚,那到底是什么。
而他刚刚张开的嘴巴,还未说出下一个字——
会议室的灯光忽然微微闪烁了一下,像是电压不稳。在场几位投资人面面相觑,有人皱眉看向门口的服务员。
“继续吧。”李逸尘低声说道,语气平静但不容置疑。
赵阳深吸一口气,重新站直了身子,调出下一页幻灯片。
“这是我们的地质评估报告,由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出具,详细分析了选址区域的地层结构、承载能力以及地震烈度等级。所有数据均符合国家一级安全标准。”
他一边说,一边将几份盖有公章的文件分发给在座人员。
“至于预算问题,我们采用的是模块化施工方案,分阶段推进,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精准使用。”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那位之前撤资的投资人脸上,“如果还有人质疑项目的可行性,我可以提供第三方审计机构的预估报表。”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
那位投资人低头翻阅手中的资料,眉头越皱越紧。
终于,他抬起头,缓缓开口:“李先生,我必须承认,这份材料比我想象中要详实得多。”
他说这话时,眼神已经不再像先前那样充满怀疑。
“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负面消息传出。”
李逸尘接过话头,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力量:
“因为有人害怕这个项目成功。”
他环视全场,语气坚定:
“他们害怕一个普通人能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害怕一个被忽视的梦想能变成现实。所以他们选择用谣言来掩盖真相,用恐惧来阻止改变。”
他的目光落在角落里那位投资人身上:
“你相信什么,取决于你愿意看到什么。但事实不会因为谎言而消失。”
会议室里的气氛开始发生变化。
有人开始点头,有人低声交谈,原本冷淡的态度逐渐松动。
就在这时,苏婉仪发来的第二条信息震动了李逸尘的手机:
【石碑符文频率加快,已进入完全激活状态。请速回。】
李逸尘瞥了一眼时间,眉头微蹙。
会议还在继续,但他的心已经飞回了营地。
他知道,石碑的变化绝非偶然。
这或许是某种回应,又或者,是一种召唤。
赵阳似乎也察觉到了他的异样,悄悄凑近低声道:“你还好吗?”
“没事。”李逸尘轻声回答,“只是……有点事需要处理。”
会议结束后,投资人陆续起身离席,那位曾犹豫的投资人走到李逸尘面前,伸出手:
“李先生,我很欣赏你的坚持和专业。我会重新考虑投资的事。”
李逸尘与他握手,郑重道谢。
走出会议室,赵阳立刻问道:“是不是石碑那边出事了?”
“符文完全激活了。”李逸尘点头,“我们得马上回去。”
两人匆匆赶回营地。
苏婉仪正守在石碑旁,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动着一串异常的数据波形。
“它在共鸣。”她指着屏幕,“每当我念起古籍中的某段诗句,它的频率就会同步变化。”
她翻开一页记录:
“这段文字是‘塔影浮空静,钟声入梦迟’,而石碑的波动节奏几乎一致。”
“这说明它不是单纯的文物。”李逸尘沉思片刻,“它可能是一种媒介,连接着过去的某种记忆或力量。”
赵阳听得一头雾水:“你是说,它会回应诗词?”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苏婉仪点头,“也许这就是古人留下的线索之一。”
三人围坐在石碑前,尝试重复实验。
当李逸尘低声吟诵出那句诗时,石碑果然再次泛起微弱的光芒,仿佛回应着他的声音。
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不是巧合。
石碑的存在,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神秘。
但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去研究。
因为几天后,新的投资人会议如期举行。
这一次,李逸尘带着完整的证据链和清晰的逻辑,逐条反驳了所有谣言。
他展示了专家意见、施工流程图、成本明细表,甚至请来了参与遗址勘察的地质学家现场作证。
“这座文化馆不是空中楼阁。”他在最后总结道,“它是建立在严谨考证与科学规划之上的文化工程。我们不只是在建一座建筑,更是在重建一段被遗忘的记忆。”
投资人被彻底打动。
最终,三家基金正式签署投资协议,首批资金顺利到账。
项目终于得以启动。
然而,就在众人松了一口气时,一个新的问题浮现出来——
建设团队的人才严重短缺。
他们需要精通古建筑修复的工程师、熟悉传统工艺的匠人、了解历史文化的策展人员……
而这些人,眼下根本找不到足够的数量。
李逸尘站在工地中央,望着眼前这片即将动工的土地,心中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们要找人。”他对赵阳和苏婉仪说,“真正懂行的人。”
赵阳苦笑:“问题是,这些人现在都在哪?”
苏婉仪沉吟片刻,忽然想起一件事:
“刘长老说过,古文化协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技艺传承大会,许多老匠人都会在那里交流经验。”
李逸尘眼睛一亮:“那就从那里开始。”
他转身走向车边,脚步坚定。
“先把第一批人才找到。”
他拉开车门,回头看了眼远处仍在发光的石碑。
“然后,再解开它的秘密。”
这时,天边最后一抹晚霞悄然消散,夜色降临。
风轻轻拂过山谷,带来一丝凉意。
而石碑上的符文,依旧在黑暗中,若隐若现地闪烁着。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