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李逸尘站在工地边缘,望着远处仍在微光中闪烁的石碑,心中浮现出一个清晰却紧迫的问题——人。
他需要人。
真正懂行的人。
赵阳靠在车边,双手抱胸,眉头紧锁:“现在建筑公司那边已经催了三次,说图纸没问题,但他们没人能看懂那些传统工艺的细节。”
苏婉仪翻看着手中的资料,语气略显无奈:“很多年轻建筑师连斗拱结构都没亲手搭过,更别说复原唐代风格的飞檐了。”
李逸尘沉默片刻,忽然想起一件事。
“高校。”他说,“学生是最有热情、最愿意尝试新事物的群体。而且,我们项目本身就具备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应该能吸引到对古文化感兴趣的专业人才。”
赵阳眼前一亮:“你是说,去大学宣讲?”
“对。”李逸尘点头,“从建筑学院开始,再到历史系、美术设计系……只要他们愿意加入,我们就给他们机会。”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落在教学楼前的草坪上,一群穿着不同专业制服的学生已经聚集在校礼堂门口,手里拿着笔记本和简历,低声交谈着。
讲台上,李逸尘身穿一件深蓝色中式衬衫,站在投影幕布前,目光坚定地扫视全场。
“各位同学,我不是来招工的。”他开口道,“我是来邀请你们一起完成一项可能被遗忘太久的使命。”
台下一片安静。
“我叫李逸尘,三年前我还只是一个普通上班族。但今天,我在做一件很多人觉得不可能的事——用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不是一场商业投资,而是一场文化的复兴。我们要建的不只是博物馆,不是一座普通的文化馆,而是承载千年记忆的精神地标。”
台下有人轻轻鼓掌。
“如果你热爱建筑,你可以在这里亲手搭建一座真正的唐风殿堂;
如果你擅长历史,你可以参与修复一段失落的文明;
如果你是策划者,你可以让这段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只要你愿意,这里就有属于你的位置。”
话音落下,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宣讲会结束后,报名表像雪片一样飞来。
有人带着自己的模型作品赶来,有人展示自己临摹的古建筑手稿,甚至还有几位老教授亲自推荐得意门生。
赵阳一边整理简历,一边感慨:“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学生愿意加入。”
“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苏婉仪轻声说,“而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
几天后,第一批核心成员确定下来。
建筑系的陈宇负责结构复原,历史系的林婧承担策展内容撰写,美术设计系的周墨则专注于内部装饰图案的设计。
团队初具雏形。
施工正式启动。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
当工匠们按照图纸开始搭建主殿时,问题接踵而至。
“这个榫卯结构太复杂,现代工具根本无法精准切割。”
“图纸上的尺寸与实际材料存在误差,必须重新调整。”
“斗拱的承重计算方式和现代工程标准不符,可能导致结构不稳定。”
李逸尘站在施工现场,听着技术人员一一汇报,脸色逐渐凝重。
他转身看向赵阳:“这些难题,是不是只有真正精通古法的老匠人才能解决?”
赵阳叹了口气:“没错。我们这些人虽然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古代建筑讲究的是‘师徒相传’,很多技艺根本没有书面记录。”
苏婉仪在一旁翻阅资料,忽然抬起头:“刘长老说过,每年古文化协会都会举办一次技艺传承大会,许多失传已久的匠人都会在那里交流经验。”
李逸尘眼神一亮:“那就不能再等了。”
他回头望了一眼正在缓缓升起的脚手架,又看了看那块依旧微微发光的石碑。
“先把第一批青年才俊安顿好,让他们尽快进入状态。”
“然后,我们必须找到真正的老师傅。”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工地的宁静。
一名技术员气喘吁吁跑来:“李总!出事了!”
李逸尘皱眉:“什么情况?”
“我们在复原塔影阁的屋脊时,发现图纸上的构造方式完全无法实现,无论怎么调整角度,都无法达到古籍描述中的视觉效果。”
“也就是说……”赵阳声音低沉,“我们连最基本的美学还原都做不到?”
技术员点头:“是的,除非有人能告诉我们,古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息。
李逸尘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句诗:
“塔影浮空静,钟声入梦迟。”
他猛地睁开眼,像是抓住了什么。
“立刻联系刘长老。”他果断下令,“我要参加今年的技艺传承大会。”
他转头看向苏婉仪:“你留下来,继续研究石碑符文的变化。也许,它真的能给我们答案。”
说完,他大步朝车边走去。
身后,脚手架上的工人还在忙碌,可塔影阁的屋脊,依旧空缺一角。
就像那段失落的记忆,等待填补。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