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清晨总带着露水的重量,研究中心的发射场里,一枚特制的“种子火箭”正静静矗立。箭体上印着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每个国家的版图里都嵌着当地的代表性作物图案:中国的葡萄藤缠绕着法国的葡萄酒瓶,肯尼亚的芒果依偎着巴西的咖啡豆,南极的耐寒草种旁画着小小的企鹅。
林辰正在检查火箭的载荷舱。“这里面装着‘标准种子’的终极版,”他指着透明的容器,里面漂浮着那株“混血植物”的种子,以及全球十五种作物的基因样本,“每个样本都带了双份‘护照’——一份是地球农业标准数据,一份是自适应宇宙环境的弹性算法。”
苏婉清给种子容器盖上最后一层防护罩,罩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既有二进制的代码,也有全球主要农业文明的象形文字。“这是给宇宙的‘双语说明书’,”她抚摸着那些符号,“不管对方用什么方式‘阅读’,都能明白我们的来意。”
送行的人群里,李大姐的孙女举着新做的标语牌:“葡萄的种子,有宇宙的船票。”她手里捧着一个小小的发射按钮模型,模型底座是用云溪的陶土烧制的,上面印着全球三十四种土壤的显微照片。“非洲的小伙伴让我带句话,”小姑娘对着镜头大声说,“等他们的芒果种子长到能触到星星,就来追我们的火箭!”
火箭发射倒计时响起时,全球各地的“标准节点”同时亮起。挪威的雪地里,耐寒小麦的幼苗排列成倒计时数字;东南亚的梯田里,农民们用水稻秧苗拼出巨大的“出发”字样;亚马逊的雨林上空,无人机群组成流动的星图,模拟着火箭的预定轨道。
“看数据同步率,”陈曦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曲线,“全球127个农业区的实时参数,正以99.7%的吻合度汇入火箭的导航系统。”他调出一组对比图:火箭的推进力参数,与云溪葡萄藤攀爬时的拉力曲线,在数学模型上完全重合。
指挥中心里,老教授们的眼眶有些湿润。他们年轻时手绘的农业图谱,此刻正作为“基础数据包”被火箭携带升空。“当年我们在田埂上画的那些曲线,”一位老教授指着屏幕上的轨迹,“今天真的要跟着种子去太空了。”
火箭冲破大气层时,载荷舱里的种子开始了第一次“宇宙适应训练”。系统模拟了火星的低气压环境、月球的昼夜温差、甚至假设了系外行星的辐射强度,种子的基因序列在压力下微微调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者,在出发前预习着目的地的风土人情。
无人机此刻正追随着火箭的尾迹,拍摄下地球曲率边缘的壮观画面。当镜头转向太空时,意外捕捉到一组奇异的光带——这些光带的波动频率,与“地球标准农业频率”(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波、土壤微生物的振动频率等的综合参数)完全一致。
“这可能是宇宙的‘农业频道’,”一位天文专家兴奋地分析,“我们的种子刚好调到了这个频段。”
火箭进入预定轨道后,开始释放“标准信标”。这些小型探测器带着不同作物的种子,像撒向宇宙的蒲公英,每个信标上都装着“光轨记录仪”,记录着沿途遇到的任何“农业信号”。其中一个信标特别标注了“回青州”的航线,航线图是用葡萄藤的生长轨迹绘制的。
林辰和苏婉清站在观测台上,望着火箭变成一个遥远的光点。终端提示,种子已经完成第一次“宇宙播报”——向全银河系发送了一组包含地球土壤pH值、作物生长周期、光合作用效率的基础数据,数据的结尾,附着那株“混血植物”的开花照片。
“收到月球基地的消息,”苏婉清突然喊道,“他们用望远镜追踪到火箭时,发现月球表面的某片区域,反射光的光谱突然变得和云溪葡萄园的土壤一模一样。”
小姑娘在发射场的草地上,埋下了一枚与火箭载荷舱同款的种子。她用树枝在旁边画了个大大的箭头,指向天空,箭头旁边写着:“种子的地址:宇宙任何地方,转青州收。”
当青州的夜色笼罩大地,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火箭传来了最后一组数据——它已成功将“地球农业标准”写入了太阳系的“标准网络”。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份“宇宙种植日志”,首页写着:“第一颗种子已经出发,它的根系,永远扎在青州的土壤里。”
而在护城河畔,新抽的柳条已经长到极致,叶片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烁,像极了火箭载荷舱里,那些正在宇宙中旅行的种子,每一颗都带着故乡的温度,和对远方的期待。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