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秋雾还未散尽,研究中心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已对准了半人马座方向。屏幕上,来自“种子火箭”的信号正与一片未知的星际云团产生共振,共振波谱经过解析后,呈现出类似植物蒸腾作用的周期性波动。
“这不是自然现象,”天文团队的负责人指着波动曲线,“你看这73小时的周期,刚好和火星自转周期吻合,而波动幅度的数学模型,与我们发送的‘土壤湿度标准’完全一致。”他调出对比图,星际信号的波形与云溪葡萄园的灌溉系统压力曲线,像两片从同一棵树上飘落的叶子。
林辰的终端收到一条加密数据,来自“种子火箭”释放的某个信标。信标在穿越小行星带时,捕捉到一块陨石的光谱,光谱分析显示,陨石中含有类似地球土壤的黏土矿物,其结晶结构与“标准土壤模型”的匹配度达58%。更奇特的是,矿物颗粒的排列方式,呈现出规则的“种植行距”模式。
“可能是巧合,但更像某种‘宇宙农耕遗迹’,”老教授推来一台三维打印机,将陨石光谱数据转化为实体模型,“你看这些颗粒的间隙,刚好能容纳一颗云溪葡萄籽的生长空间。”
苏婉清正在更新“星际农业词典”。新增的词条里,“宇宙回音”被定义为“未知文明对地球农业标准的共振响应”,解释栏里附带着那组73小时周期的波动曲线。“词典的智能联想功能刚弹出一个新词条,”她指着屏幕,“‘星际授粉’——系统推测存在跨星球的生命信息交换机制。”
无人机此刻正盘旋在青藏高原的冰川上空。屏幕上,科考队员们在冰芯里发现了微小的有机颗粒,其分子结构与“种子火箭”携带的拟南芥基因片段有31%的相似度。“这些颗粒的形成年代,比人类农业史早三万年,”队员的声音带着惊叹,“难道地球的农业标准,早就被宇宙‘预装’了?”
小姑娘的“星际徽章”突然发出柔和的绿光——这是系统预设的“信号接收提示”。徽章表面的星图上,半人马座方向的光点开始闪烁,频率与她口袋里智慧终端的“标准心跳”模式完全同步。“它在说‘收到’吗?”小姑娘把徽章贴在耳朵上,仿佛能听到跨越光年的低语。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全球农业网络突然出现一阵奇妙的波动。所有终端的屏幕同时显示出同一段代码,经解密后是一行斯瓦希里语:“大地的语言,宇宙听得懂。”陈曦调出代码的来源,发现它并非来自任何地球节点,而是直接嵌入了系统的底层算法,像是某种“宇宙补丁”。
李大姐的葡萄园里,新栽的葡萄藤呈现出奇异的生长姿态。枝条不再垂直向上,而是沿着某个特定角度倾斜,测量后发现这个角度正好指向半人马座的方位角。更神奇的是,藤蔓的生长速度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周期长度与那组73小时的宇宙信号完全一致。
“这是植物在主动‘调谐’,”林辰蹲在葡萄藤旁,看着终端上的同步数据,“就像收音机自动找到正确的频道。”法国酿酒师带来的葡萄藤,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不同品种的藤蔓在田间画出的轨迹,共同组成了一幅巨大的“宇宙应答图”。
研究中心的基因库迎来了特殊的客人——一群来自全球的儿童。他们每人带来一份家乡的土壤样本,倒入中央的“地球盆”里。当最后一份样本(来自南极的冰土)落下时,盆里的传感器突然发出蜂鸣——混合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活性等参数,恰好与那组宇宙信号的波动频率形成完美映射。
“系统生成了新的种植方案,”苏婉清指着自动弹出的文档,“针对半人马座行星的模拟环境,推荐用这种混合土壤作为‘基础培养基’。”方案的备注里写着:“宇宙给的配方,用地球的原料就能做。”
当青州的夜色漫过研究中心的屋顶,“种子火箭”传回了最后一组数据。它在穿越一片星云时,捕捉到了大量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的排列模式,与“混血植物”的DNA双螺旋结构存在数学上的同源性。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份“宇宙种植可行性报告”,结论栏里写着:“标准的共振,证明生命是宇宙的通用语法。”
林辰站在顶楼的露台上,看着大屏上不断扩展的“回音图谱”。那些红色的共振线条从地球出发,穿过太阳系,延伸向更深的宇宙,沿途不断有新的光点加入,像无数种子在宇宙的田垄上生根发芽。
苏婉清递来一杯新沏的茶,茶叶来自那株“混血植物”的第一茬收获。茶汤里,茶叶沉浮的轨迹,与大屏上的宇宙回音图谱渐渐重叠。“你说,我们该怎么回复?”她轻声问。
终端突然亮起,是小姑娘发来的消息。她拍下了葡萄园里新结的葡萄,每颗果实上都有一个天然的光斑,拼起来正好是半人马座的星图。消息下面附着系统自动生成的回复:“我们的葡萄熟了,等你来尝。”
而在青州的护城河畔,秋风吹落第一片柳叶,叶片飘落在水面上,荡开的涟漪与大屏上的宇宙回音波纹,在暮色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光年的击掌。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