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题初起
在繁华都市的边缘,有一所名叫育英的中小学一体化学校。校长林致远,是一位对教育有着深刻见解与热忱的人。在教育改革浪潮涌动的当下,他敏锐地察觉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以及国学经典这些项目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潜力。
林致远坐在校长室的办公桌前,望着窗外操场上追逐嬉戏的学生们,心中暗自思忖:“如今的孩子,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若能将非遗和国学融入教育,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更能塑造他们的灵魂。”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林致远召集了学校的骨干教师们,召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会议。会议室里,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脸上带着好奇与期待。林致远站起身,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说道:“各位老师,我们学校将开启一项全新的重点课题研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和国学经典纳入教育改革创新的范畴。”
语文老师苏瑶率先发言:“校长,这确实是个好想法。国学经典中的诗词歌赋,能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但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文化,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还需要我们好好探讨。”
美术老师陈宇接着说:“非遗中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若能走进课堂,孩子们可以通过动手实践,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过,师资和材料方面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林致远微笑着点头:“大家的担忧很实际。师资问题,我们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来校授课;材料方面,学校会尽力筹备。接下来,我们分组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二章:筹备之路
会后,苏瑶老师负责国学经典部分的课程设计。她整日沉浸在古籍之中,精心挑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经典篇章。从《论语》的智慧语录,到《唐诗三百首》的优美韵律,她都一一标注,思考着如何讲解才能让孩子们易于接受。
陈宇老师则四处奔波,寻找民间剪纸艺人。在城市的老巷子里,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叫李阿婆的剪纸高手。李阿婆虽已年逾古稀,但眼神矍铄,双手依旧灵活。陈宇向李阿婆说明来意后,李阿婆欣然答应到学校授课。
与此同时,音乐老师赵悦也在为非遗音乐的引入忙碌着。她听闻在偏远的山区,有一种古老的山歌传唱形式,独特而动听。赵悦不辞辛劳,深入山区,拜访当地的山歌传承人。在与传承人沟通后,她录制了许多珍贵的山歌音频,并学习了山歌的演唱技巧和背后的文化故事。
在筹备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家长得知学校要开展这些课程,担心会影响孩子的主科学习成绩,纷纷致电学校表示质疑。林致远校长亲自出面,组织家长会,耐心地向家长们解释:“非遗传承和国学经典教育,并非是占用孩子们的学习时间,而是一种全面的素养提升。这些文化能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品德、增强文化自信,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经过一番诚恳的交流,家长们逐渐理解并支持学校的决定。
第三章:初入课堂
终于,在一个凉爽的秋日,非遗和国学经典课程正式开课。在国学课堂上,苏瑶老师身着汉服,宛如从古代走来的才女。她手持书本,声情并茂地讲解着《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学们,这短短的几句诗,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爱情画面,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时代。
在剪纸课堂上,李阿婆坐在讲台上,手中的剪刀如灵动的蝴蝶,在彩纸间穿梭。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便出现在孩子们眼前。孩子们兴奋地围在李阿婆身边,纷纷拿起剪刀尝试。虽然有些孩子剪得歪歪扭扭,但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自豪。
音乐教室里,赵悦老师播放着录制的山歌音频,那悠扬的旋律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孩子们跟着老师学唱山歌,稚嫩的歌声中,传递着对非遗音乐的喜爱。
然而,在课程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有一次,在国学课堂讨论环节,一个叫林晓的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我们现在学习这么多东西,一点也不快乐啊。”苏瑶老师微笑着耐心解答:“林晓同学,这句话中的‘习’不仅是复习,还有实践的意思。当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了实际问题,就会体会到快乐。我们学习国学经典,也是为了让它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林晓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第四章:成长与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在非遗和国学经典的熏陶下,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有礼貌,懂得尊重他人;作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文字间多了几分古韵。学校还组织了非遗和国学成果展示活动,孩子们的剪纸作品、书法作品以及精彩的国学朗诵,吸引了众多家长和社会人士前来参观,赢得了一片赞誉。
但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随着课程的深入,学校发现现有的教学场地已无法满足需求。原本的手工教室空间狭小,无法容纳更多学生同时进行非遗实践;国学阅览室的书籍数量也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孩子们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林致远校长再次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案。大家一致认为,学校需要扩建相关教学场地,并加大对书籍资料的采购力度。然而,资金问题又摆在了眼前。林致远决定向教育部门申请专项基金,同时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资助。在他的努力下,教育部门对学校的项目给予了高度认可,拨付了一笔专项资金;一些爱心企业和个人也纷纷伸出援手,为学校捐赠资金和物资。
第五章:传承之光
在各方的支持下,学校顺利扩建了非遗实践中心和国学图书馆。非遗实践中心里,摆放着各种传统手工艺工具和学生们的优秀作品;国学图书馆内,书架林立,古籍与现代研究著作琳琅满目。
随着学校非遗和国学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周边学校纷纷前来交流学习。育英学校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带动了整个地区中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多年后,从育英学校毕业的学生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非遗和国学的烙印。有的学生将剪纸艺术传播到国外,让世界领略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有的学生在大学选择了国学研究专业,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育英学校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热爱的火焰,让非遗传承和国学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之路。
瓷影茶香玉骨茗茶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