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尘站在古城主街的高台上,俯瞰着脚下熙熙攘攘的人群。阳光透过斑驳的屋檐洒在青石板上,映出一片光影交错的历史痕迹。他的目光落在一块新立起的告示牌上,那是刚刚通过的《古城文化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公示栏。
“这一步,我们不能走错。”他低声说道。
身后传来脚步声,苏婉仪抱着一叠厚厚的资料走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坚定。“最新的居民反馈报告整理好了,有支持的,也有质疑的声音。”
李逸尘接过文件翻阅,眉头微蹙。“有些商家担心限制经营会影响收入,还有几位老住户对游客数量增长表示担忧。”
“我们需要让他们看到长远的利益。”苏婉仪轻声道,“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保护的意义,尤其是当眼前利益摆在面前的时候。”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制定规则,更要建立共识。”李逸尘合上文件,抬头望向远方,那座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古塔正静静矗立在天际线上。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逸尘亲自带队走访了古城内的数十家商户、居民代表以及文化从业者。每到一处,他都耐心地解释规划的核心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我们的目标不是限制你们的经营,而是让古城成为一个可持续的文化空间。”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道,“如果过度商业化破坏了古城的风貌,游客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只有守住文化的根,才能真正留住人。”
一位年长的茶馆老板听完后沉默片刻,点了点头:“我活了大半辈子,看着古城从冷清到热闹,也怕它变成一个空壳子。你说得对,得有人守着。”
与此同时,刘长老也召集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学者和本地乡贤,共同成立了一个“古城文化监督委员会”,专门负责评估各类开发项目是否符合整体规划,并提出建议。
规划正式实施的第一周,就有几家违规扩建的商铺被勒令整改。面对执法队伍,一些店主情绪激动,甚至有人扬言要联合抵制。
“他们只是害怕改变。”赵阳在办公室里分析道,“但我们必须坚持底线。”
“是的。”李逸尘点头,“我们可以给他们时间适应,但原则不能妥协。”
为了缓解矛盾,李逸尘还推动设立了“古城文化创新基金”,鼓励商户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特色化改造,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几家愿意配合的店铺率先完成了升级,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风貌,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吸引了更多年轻人驻足。
“这样才像样。”苏婉仪看着一家新开的文创书店,里面既有古籍展示区,也有互动体验角,孩子们围坐在木桌旁,听着讲解员讲述古城的故事。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时,一个新的问题浮出了水面——古城文化的传播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在社会层面的认可度依然不高。
“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一场旅游营销。”林致远拿着一份调查报告说,“他们并不认为古城文化有真正的价值。”
李逸尘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我们需要一场更深层次的文化对话。”
于是,他决定举办一场名为“古城·对话”的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建筑师,围绕古城的历史、艺术、建筑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活动不仅面向公众开放,还同步在网络平台直播,扩大影响力。
首场讲座当天,现场座无虚席,连门口都挤满了人。一位来自法国的历史学家用流利的中文讲述了自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引发阵阵掌声。
“原来,不只是我们在守护这座城市。”苏婉仪感慨道。
“是啊。”李逸尘望着台下那些专注聆听的面孔,“文化的力量,正在悄悄生根。”
然而,正当一切朝着理想方向发展时,一封匿名信悄然出现在李逸尘的办公桌上。
信封没有署名,里面只有一张照片——一张模糊的照片,拍摄的是古城边缘的一处废弃院落,角落里似乎藏着什么。
他盯着照片看了许久,心跳微微加快。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林致远冲了进来,脸色凝重。
“李哥,你最好看看这个。”他递来手机,屏幕上是一段视频——几个黑影在夜色中搬运着什么东西,背景正是那处废弃院落。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