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尘盯着那张模糊的照片,眉头紧锁。他将照片放大,试图看清角落里隐藏的物品轮廓。林致远站在一旁,神情凝重。
“我已经安排人去查了,但那边是古城边缘地带,监控覆盖不全。”林致远低声说道。
李逸尘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知道,古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太多人的关注,有人支持,也有人想破坏。现在最重要的是稳定局势,让古城文化真正深入人心,而不是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第二天,他在办公室召集团队开会。
“我们不能再被动应对了。”李逸尘看着众人,“要让更多人了解古城文化的真正价值,只有当它被广泛认同,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赵阳点头:“你是说,加强宣传教育?”
“不只是宣传。”李逸尘目光坚定,“我们要让人们从心底认同这座古城的价值,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保护和传承。”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确定了一个全面的宣传教育方案:线上与线下并行,结合新媒体传播与实地互动,让更多人感受到古城的魅力。
几天后,一支由专业视频团队组成的小组开始拍摄系列短视频。他们穿梭在古城的街巷之间,记录下古建筑的细节、匠人的技艺、居民的生活日常。苏婉仪亲自出镜,用温婉的声音讲述古城的历史故事,每一集都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与此同时,李逸尘还策划了一系列线下活动——“古城文化体验日”。他们在古城广场设立展区,展示传统工艺、古代服饰、书法绘画,并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
刘长老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组织了一场面向中小学生的讲座,讲解古城的建筑结构与历史沿革。孩子们听得入神,有的甚至当场表示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古建筑修复师。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苏婉仪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脸庞,轻声说道。
然而,宣传活动刚进行到第三天,就遇到了阻力。
“你们这是在搞噱头!”一位中年男子在活动现场大声质问,“古城就是个旅游景点,哪有什么文化可言?”
李逸尘上前一步,平静地回应:“古城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记忆的延续。它的每一块砖、每一道门,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如果我们不去珍惜,这些记忆就会消失。”
那人皱着眉,似乎还想反驳,但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围拢过来听讲,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
随着时间推移,宣传活动逐渐取得了成效。社交媒体上关于古城的话题热度不断上升,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参观。一些原本对古城发展持观望态度的商户也开始积极参与改造计划。
“我们店门口加了个仿古招牌,客人进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这里真有味道’。”一家老茶馆的老板笑着对李逸尘说。
“这就是我们要的结果。”李逸尘微笑着说。
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时,一封来自国外的邮件打破了这份平静。
发件人是一位名叫伊莎贝尔的法国汉学家,她曾在“古城·对话”讲座上发言。她在邮件中提到,希望能在欧洲举办一场关于古城文化的国际研讨会,并邀请李逸尘作为主讲嘉宾。
“看来我们的影响力已经超出国内了。”赵阳看完邮件后笑道。
李逸尘却没有立刻回应。他望着窗外的古城墙,心中浮现出一个新的念头——古城文化的传播,不该止步于本地,而应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需要更多专业的研究者加入。”他对苏婉仪说,“不仅要讲好古城的故事,还要让它在全球范围内被理解和尊重。”
苏婉仪点头:“我们可以联系国内外高校,开展联合研究项目。”
“没错。”李逸尘眼中闪烁着光,“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做的,是让古城文化真正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开始筹备国际研讨会的相关事宜。他们整理了大量资料,准备了详尽的演讲内容,并与多家海外机构建立联系。同时,他们也没有放松国内的宣传教育工作,继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扩大影响。
某天晚上,李逸尘独自走在古城的小巷中。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斑驳的影子。他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琴声,循声而去,发现是一位老人正在自家门前弹奏古琴。
“这首曲子,叫《流水》。”老人抬头看见李逸尘,笑了笑,“是我年轻时候学的。”
李逸尘静静听着,琴声悠扬,仿佛诉说着古城千年的故事。他忽然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靠一场活动、一次宣传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守护、去传递。
回到办公室后,他提笔写下了一封回信给伊莎贝尔。
“我愿意参加这场国际研讨会。”他在信中写道,“因为我知道,古城的文化,值得被全世界听见。”
夜色渐深,古城沉静如初。而在李逸尘的心中,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