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里德尔是怎么与人说的,反正等林黛玉第二日早晨起来,就被他拉着进入了考察团的队伍里。
队伍里的其他人都还十分和善的冲着她笑,林黛玉也只能回以微笑。
趁着大家都在上车,林黛玉悄悄问里德尔,“你都办成了?”速度也太快了,也不提醒她一句,让她一下就面对这么多生人,没个准备,真是讨厌。
“别担心,我都处理好了,你不用太费心。”里德尔昨天找到这个考察团里的那个专门负责接待的人,说了自己是从英国来的商人,自己的未婚妻希望能帮助到这边的孩子跟妇女,希望能跟进去一起访问考察。
一来就暗示他自己是个大商人,身边还有个善心的家属,更是愿意帮助老弱妇孺云云,一听就让人心生好感。
这来接考察团进边区的自然是边区里面的人,他愿意为了边区考虑,当即就答应了下来,只是等里德尔离开后就发电报告知上面的人,让他们去查一下这一位英国商人的身份,以及他嘴里的那位未婚妻。
一时间上下游因为这份电报就动了起来,李德尔跟林黛玉两个人是坐火车来的,这很好查验,就连是从法国做船来香江又到了上海,去了哪几个孤儿院捐了些什么书都被查得一清二楚。
这是两人没有遮掩,做事都大大方方的缘故,也是说明哪里都有那股力量在暗地里积蓄着。
车队一路往城外去,那就是一片连绵的沟壑,第一辆小轿车扬起的尘土直直往第二辆车窗上扑去,纷纷扬扬的。
一直到车停下,但这并不是就到了地方,而是有哨卡。
这自有人前去交涉,林黛玉看着那站岗的士兵穿着一身灰蓝色军装,看着年纪跟自己好似一般大,个子不高,衣服却有些宽大,裤腿都是绑起来的。
腰间系着的皮带将宽大的衣服束紧,长杆的枪也背在身后,看着就极有精气神。
林黛玉没听见他们说什么,只知道过了几分钟之后,哨卡便放了行。
车子发动起来继续往里开。
又过了几分钟就能见到屋舍了,只是这里的屋舍不同于城里那些用木头或是石砖搭建而成。
这里的屋子更多是窑洞。
“这边的人都住在山洞里吗?”有人看见山坡下那贴在山壁间明显的门窗,既惊讶又好奇。
“山洞里如何能住得了人,不会又阴冷又潮湿吗?”住的就像没开化的野人一样,这句话他还是顾忌着没有说出口,但心里却是这么想的。
车上几个人就讨论开了,一个说应该不是,另一个说就是,谁都知道延安这边又穷又苦,住山洞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除了窑洞以外,他们还见到不少来往行走之人,有军人也有普通的老百姓。
军人身上穿的都是统一的灰蓝色军装,洗得略微有些发白,但干净利索。
林黛玉留意到一个女军人身上背着一捆又细又长的干柴,旁边还跟着一个老妇人,两人边走边说着什么。
林黛玉猜测那捆柴是那位老人家的,而女军人是在给老人家帮忙。
车子到了一块平坦开阔的地方后才终于停下。
这里已经站着招待考察团的几个人了,听人介绍打头的那个是姓陈的一位参谋,曾经在英国留过学。
这里头还有一个梳着两条大辫子的姑娘,也是留学过的,能跟美国来的记者流畅交流。
“能跟我讲讲你们的住处吗?”美国记者将大家的疑惑问了出来。
“哈哈早就知道你们会好奇这个。”陈参谋笑着,话里没有半点住山洞里的不快。
他笑着跟考察团里的众人解释,“这种啊叫窑洞,是陕北这边的传统民居,最大的优点就是修建得简便快捷,只要几个人挖上半天就能有一个屋子的形状,多挖进去一些就能多住几个人。
当然住进去冬暖夏凉,这也是一个好处。”
他说起了之前青年学生们奔着延安来那会,来得多是一件好事,可没有足够的地方给他们住呀,就赶紧几十个人一起挖着窑洞,战士们跟着一起挖,这才顺利将人安置好。
伏黛:赠尔一枝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