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雨滴顺着图书馆的窗户蜿蜒而下,像一道道透明的伤痕。池苒把脸埋在围巾里,数着书架间的脚步声——三、二、一,随着最后一位同学离开,整个古籍区终于只剩下她一个人。
这是她每天最放松的时刻。没有人在意角落里这个成绩吊车尾的女生,她可以尽情翻阅那些没人要的旧书,幻想自己是故事里的主角。
池苒用袖子擦了擦《三国志裴注》的封面,把脸凑近泛黄的纸页,鼻尖几乎碰到那些竖排的繁体字。这是她今天第六次重读这段关于街亭之战的记载。
"马谡拒谏失街亭..."她轻声念着,手指沿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字句划过,突然听到"啪嗒"一声——书架深处有什么东西掉在了地上。
池苒蹲下身,在最低层的书架后方发现了一卷用红绳捆扎的竹简。奇怪的是,其他古籍都有编号标签,这卷竹简却光溜溜的,只在侧面刻着三个小字:
建安七年
建安是东汉年号..."她自言自语地解开红绳,竹简哗啦展开,露出密密麻麻的墨字。开篇第一句就让她屏住了呼吸:
「池氏苒者,少时愚钝,后为当世史学大家,尤精三国军事地理」
竹简从手中滑落。池苒猛地站起来,后脑勺撞在书架上。这不可能——她确实痴迷历史,但连历史课成绩都只是中等,上周周考还因为把"贞观之治"写成"正观之治"被全班嘲笑。
竹简上的字迹逐渐显露出更多关于她的细节:待到十八岁,也就是明年,她将发表两篇短文——《桃花仙人的庵下酒》与《三十年与三桩心愿》。池苒心头猛地一缩,仿佛被无形的手攥住。这……这确实是我曾经隐约有过的念头啊!怎么会如此准确?简直像是有人窥探了我的未来,又一字一句地编织成预言刻在了这片竹简上。可这未免也太不科学了!
"看什么呢这么入迷?"
历史张老师(张儒宝)的声音从头顶传来,池苒慌忙用校服盖住竹简。陈老师弯腰捡起她刚才掉落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关于三国战役的分析。
池苒:老、老师好
"又在研究这些没用的。"张老师摇摇头,"有这时间不如背背必修一的时间轴,下周抽查秦汉官制改革。"
池苒:好的老师
他离开后,池苒颤抖着重新展开竹简,发现下方浮现一行新字:
「明日巳时,张氏将问:'秦朝三公九卿中,掌军事者为何职',你当答'太尉',然错记'卫尉',遭训斥」
第二天历史课上,张老师果然在9点整(巳时)提问:"秦朝三公九卿中,掌军事的是..."
池苒的嘴唇不受控制地蠕动:"太...卫尉!"
"错!是太尉!"张老师失望地叹气,"池苒,你总在这些细节上..."
她听不清后面的训斥,耳朵里全是自己剧烈的心跳声。竹简的预言分毫不差。
池苒把它带回了家,仔细研究
竹简上的记载越来越详细:她会在高三遇到赏识她的大学教授,本科发表关于三国粮草运输的论文,甚至预言了三十岁那年将在某次考古中发现失传的《魏略》残卷。
但这一切都有个前提——下周三的历史社招新会上,她必须公开反驳特邀嘉宾郝教授的"诸葛亮不善用人"观点。
"这不可能..."池苒把脸埋进《三国志》里。她连课堂发言都会结巴,更别说当众反驳知名学者。竹简似乎感应到她的犹豫,字迹变得模糊起来,浮现出另一个未来版本:她沉默不语,最终成为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那些惊心动魄的学术发现永远不会发生。
一看到这,池苒心里不免为此感到惋惜
池苒: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历史学者,可我现在与未来差距太大了
池苒:但如果这一切是真的……
深夜的台灯下,池苒反复对比《三国志》与《魏氏春秋》对诸葛亮用人的记载。她发现一个矛盾点:郝教授引用的"马谡言过其实"出自《三国志》,但《魏氏春秋》记载马谡临终前与诸葛亮有秘密书信往来...
"如果我能证明..."她激动地写满三页笔记,又突然泄气地揉成一团。谁会听一个差生的反驳?
竹简在此时突然发烫,烫得她差点叫出声。展开后,原先模糊的字迹重新清晰,还多出一行朱批
建安七年五月初三,藏书阁东隅第三架,有助尔之物」
2
第二天,池苒在指定位置找到一册装帧古怪的《诸葛亮集》,里面竟有后世学者从未见过的《与幼常书》全文(马谡字幼常)。信中诸葛亮详细解释了街亭之战的战略考量,与主流观点大相径庭。
"这是...孤本?"她手指发抖,突然听见身后传来咳嗽声。
咳咳
那位总是打盹的图书馆老人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手中捧着一模一样的竹简。
"害怕改变历史?"老人轻笑,"可这竹简记载的,本就是被改变过的历史。"
池苒突然意识到什么:"您...您也能看到未来?"
"不。"老人抚摸着竹简,"我只看到无数可能性。就像街亭之战,在某个版本的历史里,马谡其实守住了要塞..."
窗外的下课铃响了。老人将《诸葛亮集》塞进她怀里:"历史不在乎对错,只在乎有没有人愿意记录真相——包括你人生的真相。"
池苒还在愣神之际,竹简再次发烫:
「五日后申时,历史楼203室,改写命运之战」
补药剧透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