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洗漱后,从空间取出昨天做的萝卜排骨汤倒入小铁锅放在炉子烧开,烧开放一些米粉进去煮熟当早餐。
饭后开始烧水洗衣,待衣服晾好后时间约莫到八九点了,这个时间,大多数人家都已吃过早饭。这个时间点就很适合相互串门,我也就可以去拜访一下左邻右舍的人家了。
为表尊重,还把银耳坠和银手镯戴上了,确认自己穿戴整齐不失礼后就提着装有1盒糕点和1小包卤肉的小竹篮子出门了。一样的礼品还准备了三份都放空间里,拜访完一家再从空间过渡出来再去下一家,反正竹篮子上用一块褐色毛巾搭着,也不怕人瞧见。
先到左手第一家,轻轻敲门,等待回应,很快出来一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阿婆。我赶紧向她行了个问好礼道:“您好!阿婆,我是隔壁刚搬回来的林芷晴,特地过来拜访您。”
阿婆热情回应道:“哎呀,是林丫头啊,多年不见都长这么大啦,快进来快进来。”
听这语气似是认识原主,但原主记忆里关于这些邻居的印象都很模糊。我忙歉意道:“不好意思,阿婆,我早年离开时,年岁方小,对这些个邻居的印象都不大深刻,今天冒昧前来拜访,还望恕罪。”
“这丫头说的什么恕罪不恕罪,没那么严重,你随阿婆进屋歇歇,阿婆给你唠叨下也熟悉了。”阿婆一边说一边拉着我进门。
阿婆边走边向我介绍着她家的情况,走进堂屋,我赶紧递上了带来的糕点和卤肉给阿婆。
阿婆接过礼物,满脸笑容道:“大客气了,来就来,带什么礼物,破费了。”
阿婆招呼我坐下,拿出自家的瓜果招待我,并开始向我介绍她家的情况,还有周围邻居的情况也一并说了。唠叨了半个时辰也让我对左邻右舍的情况了解了几分,在唠叨的过程中,我还向阿婆问了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阿婆耐心的答复。
看聊得差不多了,就和阿婆说还要去其他家拜访,约好以后常走动就提着空竹篮离开了阿婆家。
经过阿婆的介绍,我也知道了阿婆姓陈,今年五十四岁,老伴不在了,膝下有两女一子,都己成家,长女嫁给邻城乡下的一个方姓小地主,名下有一子。儿子王大柱三十五岁,娶妻林小丫,夫妻俩在前面街道经营着一家小吃食铺,名下一子一女,儿子为长,今年十六岁在外学艺,女儿十四岁,也在学艺,兄妹俩一个学木匠活,一个学刺绣。小女儿嫁了个颇有资产的童生,夫家开了一个启蒙私塾班,名下有一女,尚幼,本人还怀有身孕。三个子女的生活都挺不错的,所以阿婆也没什么烦心事,平日就只有她一人守家,日常就喜欢找人唠嗑,听八卦,周边的事少有她不知的。
左手第二家也从陈阿婆口中知道是一对年轻夫妻带着一双儿女居住,男主人姓钱,在一家药店里当药童,女主人姓李在家带娃,平时接些缝纫的活儿挣点家用,日子过得不好不坏。
右边第一家则是四世同堂的孙姓大家庭姓,大家长孙老头,孙婆婆都年过半百,膝下两子,连曾孙都有了也没分家。长子孙大、长媳马氏膝下一子,长孙孙石头也己成家,长媳董氏名下育有一子,即曾孙孙金宝,今年三岁半正是闹人的时候。次子孙二,二儿媳安氏是孙婆婆的本家堂侄女,名下一子一女,孙女孙丽丽,今年十六岁,正在议亲,次孙孙安荣十四岁还未成家,在上私塾。这一大家子供养一个读书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听说钱都保管在孙婆婆那里。不分家,长房心理不平衡,隔三差五会闹上一场,不过整体为人还可以,也可以走动。
斜对面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寡妇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子,寡妇姓王,是个有名的接生婆,为人十分爽朗,虽是寡妇,但日子也不难过过,儿子在武馆里学艺。
其他的离得远一些的邻居虽有介绍,但我想着日后接触不多就没想着拜访。把那三家逐一拜访完后,也到了可以回家吃饭的时间。
综穿之丫鬟逆袭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