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后,江南有了座小小的桂花庵。庵堂不大,只住着一个老尼,院里种着棵合抱粗的桂花树,据说是建庵时亲手栽下的。
每到中秋,老尼都会搬张竹凳坐在树下,手里拿着片晒干的桂花,对着月亮出神。有香客好奇问起,她便说:“这花啊,是故人托风带来的。”
庵堂的藏经阁里,藏着一件寻常物事——一盏用竹骨拼成的孔明灯架子,纸早已朽了,只剩骨架被摩挲得光滑。旁边压着张纸,是用淡墨画的整朵桂花,花瓣舒展,旁边题着一行小字:“终是学会了,可教我的人,成了风。”
那年冬天,桂花庵的桂树落了最后一片叶。老尼在树下坐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小沙弥发现她时,她手里还攥着那片干桂花,脸上带着笑,像是睡着了。
下葬时,小沙弥在她枕下摸到个布包,里面是半块玉佩,和一张泛黄的纸。纸上是两种字迹,一种清隽,画着半朵桂花;另一种苍劲,在旁边补全了剩下的半朵。
合在一起,正是一朵完整的、开得正好的桂花。
风吹过庵堂,桂树的枝桠轻轻摇晃,像是有人在低笑。护城河的水依旧流着,映着月亮,映着落花,年复一年,再没停过。
仿佛在说,有些约定,不必说出口,不必等重逢,只要月亮还在,桂花还香,就不算辜负。
林夏赴中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