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顾在烟火巷留了下来。
清晨天还未亮透,阿楠便被窗台上的鸟鸣惊醒,起身推开木门,巷子里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桂花香,深吸一口,心肺都似浸在蜜罐里。她回头见小顾正靠着门框打哈欠,眼下泛着青黑,想来是对着电脑整理素材熬了通宵。
“ 走,带你看巷子里的早市。” 阿楠说着,从门后抄起竹篮。早市在巷口的老戏台旁,菜贩的吆喝声、主妇们讨价还价的喧闹,裹着露水与烟火气涌来。小顾跟着阿楠穿梭其中,看她熟稔地从卖蟹阿伯手里接过还在吐泡泡的青蟹,又在卖米的摊位前,用手一捻新米,便知干湿。
“ 这米,蒸出来的饭能漫整条巷的香。” 阿楠说着,眼角瞥见卖桂花糖的阿婆,竹筐里的桂花糖块裹着金箔似的糖衣,阿婆布满皱纹的手抓起一块塞给小顾,“ 孩子,尝尝,这是今年最后一批桂花瓣做的。” 小顾含着糖块,甜香在舌尖化开,混着早市的烟火,竟比昨日的茶汤多了几分鲜活。
回到面馆,阿楠要给小顾做 “ 桂花蟹粉竹荪羹 ” 。竹荪仍选最鲜嫩的,蟹粉是刚拆的,金黄的蟹黄、莹白的蟹肉,在热油里炒出香气,添上熬得乳白的骨汤,再撒入洗净的新鲜桂花。小顾举着相机,镜头里,阿楠的手如绣花般细致,将竹荪切成小段,让其在汤羹里舒展,像是要把整条巷子的晨景都熬进这碗羹里。
老陈来送新采的龙井时,羹刚好出锅。青瓷碗里,竹荪似白纱漂浮,蟹粉如碎金沉底,桂花若星子点缀,茶香与羹香缠在一起,漫出碗沿。老陈咂舌:“ 阿楠这手,能把寻常食材变出花来。” 小顾尝了一口,羹的鲜、桂的香、茶的雅,在口腔里织成网,网住了烟火巷独有的温柔。
午后,小顾跟着阿楠给巷子里的独居老人送面。李阿婆住在巷尾的青瓦房,门环上的铜锈积了年月,阿楠轻叩门环,门开时,李阿婆颤巍巍的手攥着块蓝布帕子,“ 阿楠,又给我做阳春面啦?” 小顾跟着进屋,看墙上挂着的旧照片,是李阿婆年轻时在烟火巷面馆当跑堂的样子,照片里的她笑靥如花,身后的面香仿佛要漫出相框。
阿楠煮面时,李阿婆和小顾唠嗑:“ 从前这巷里,家家灶火不歇,面香能飘二里地。后来年轻人都往外跑,还好有阿楠守着……” 面端上桌,葱花香、猪油香,和多年前别无二致。李阿婆吃着面,眼角沁出泪,小顾悄悄把这一幕拍进镜头,镜头里,旧灶台上的青瓷碗泛着柔光,像盛着整条烟火巷的岁月。
暮色再临,小顾在面馆整理白天的素材,阿楠在后厨收拾。老周风风火火进来,说海外的华裔社群看了小顾传过去的片段,都吵着要 “ 云尝 ” 烟火巷的滋味。小顾望着阿楠忙碌的背影,突然明白,这烟火巷的味觉,是根绳,一头系着故土,一头牵着游子,任岁月摇晃,总有最本真的滋味,在灶火间,在碗盏里,生生不息 。
烟火巷里的味觉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