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烽火抗日之豫西铁血
超小超大

第12章:庙内的“皮司令战略”

第三辑:首次交锋

第12章:庙内的“皮司令战略”

第1节:夜校的“课”

五岳庙的油灯被风晃得明明灭灭,将二十多个农民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像一群攥紧拳头的剪影。赵山河刚摸到庙门,就听见李百晓的声音撞在梁上,带着股劈开黑暗的狠劲:“这个‘亩’字,左边是田,右边是久——咱的地,得守得长久!”

他缩在门后,看见李百晓正用柴刀在泥地上划字,刀锋劈开土块的“咔嚓”声,混着农民们粗重的呼吸。最前排的王二柱攥着锄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爹王老汉上周为引开日军军犬,牺牲在玉米地里。

“鬼子抢一亩,咱就少一口粮。”李百晓的柴刀重重砸在“亩”字上,火星溅到前排老汉的草鞋上,“但皮司令说了,保住粮食,就是保住枪杆子!”他突然提高声调,尾音在庙里荡开,惊得供桌上的签筒“哗啦”作响。

赵山河的目光猛地被香案下的阴影拽住——那里露出半截步枪的木托,枪身裹着麻袋,却掩不住金属的冷光。是三八式,枪托上还有个浅浅的刻痕,像朵被踩扁的五角星——是皮司令部队的标记,老兵们总在枪上刻这记号,说“枪认人,人认枪”。

“李师傅,”一个扎围裙的汉子突然站起来,手里的镰刀在灯影里闪着光,“啥时候动手?俺婆娘被鬼子抓去修炮楼,至今没回来……”话没说完,就被旁边的人按住,却仍梗着脖子喊:“俺不怕死!”

李百晓往香案后挪了挪,故意用身子挡住那截步枪:“等信号。”他摸出个粗瓷碗,往地上一摔,“这碗碎了,就像鬼子的骨头——咱夜校的课,不光教认字,还教咋把碎骨头拼起来!”瓷片飞溅的脆响里,有人悄悄往墙角的柴堆后摸,那里藏着磨亮的梭镖。

赵山河闻到空气中飘着的不止是油灯味,还有玉米饼的焦香——是春杏偷偷送来的,饼里夹着盐,咬起来能尝到汗的咸味。他想起皮司令将军在根据地说的:“农民的愤怒,比炮弹更有力量。”此刻看着这群攥紧农具的汉子,才懂这话的分量。

“赵先生?”春杏突然从供桌后探出头,辫梢的红头绳扫过赵山河的手背,“俺叔说你来了。”她往香案下努了努嘴,“那枪是去年皮司令的队伍留下的,说‘等用得上时,就不是农具了’。”

李百晓突然将柴刀往地上一插:“今晚的课就到这。”他往庙门瞥了眼,“各回各家,把‘功课’备好。”农民们陆续起身,经过香案时都往阴影里看一眼,脚步比来时沉了些,像揣了块烧红的铁。

赵山河等最后一个人离开,才走到香案前。李百晓掀开麻袋,步枪完整地露出来,枪栓上的油布还带着根据地特有的桐油味。“这是给黑石关准备的。”李百晓的手指划过枪口,“皮司令说,打伏击时,锄头能砸鬼子,枪能打军官——两样都得有。”

庙外突然传来日军岗楼的梆子声,三短两长,是换岗的信号。赵山河摸着步枪的木托,突然明白这夜校的“课”从来不是认字,是教一群农民,如何把锄头变成武器,把愤怒变成子弹。

第2节:密道的来历

李百晓的手掌按在神像底座上,用力一掀,发出“吱呀”的重响。积年的灰尘簌簌落下,呛得赵山河直咳嗽,混合着潮湿的霉味和淡淡的汗味——是无数人进出留下的气息。底座下露出个黑黝黝的洞口,像山神张开的嘴。

“进去看看。”李百晓摸出火折子,火光在他掌心抖了抖,“小心碰头。”

赵山河猫着腰钻进洞口,石壁擦过肩膀,带着沁骨的凉。火折子的光往前探,照亮了壁上的刻字:“1938年,百晓率众凿”。笔画深嵌在石缝里,边缘凝着深色的印记,像干涸的血。

“这是三年前的冬天,”李百晓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火光照亮他左眉骨的疤痕,“皮司令派了个工兵来,教咱咋凿才不会塌。”他用手量着洞宽,“工兵说,密道得容下两个人并排走,万一伤了人,能抬着走。”

赵山河的指尖抚过刻字,石面粗糙的纹理磨得指腹发疼。他数着壁上的凿痕,深浅不一,有的地方还留着凿子打滑的歪痕——是农民们用锄头、錾子,一锤一锤凿出来的。洞顶滴下的水珠落在颈窝,冰凉里带着股土腥味,像这三年来没说出口的苦。

“那会儿日军刚占了黑石关,”李百晓突然停住,火折子往侧壁照去,“工兵临走时,让皮司令给咱留句话。”

火光落在石壁的另一处刻字上,四个大字铁画银钩:“豫西必复”。

赵山河的呼吸猛地一滞。是皮司令的笔迹!他在根据地见过将军批阅的文件,这笔字像出鞘的刀,锋利里藏着斩钉截铁的信念。“工兵说,这是皮司令咬破手指写的。”李百晓的声音有些发颤,“他说,只要这字在,咱就有盼头。”

密道往前延伸,越来越窄,只能容一人通过。赵山河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撞在石壁上,回音层层叠叠,像无数人在喊“必复”。他想起孙敬之藏在《论语》里的布防图,想起春杏袖管里的镰刀,原来从1938年开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在黑暗里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到头了。”李百晓的火折子照向一扇石门,“出去就是黑石关涵洞的后墙。”他推了推石门,发出“嘎吱”的轻响,“皮司令算准了,总有一天,咱得从这儿抄鬼子的后路。”

石门推开一线,外面传来日军巡逻的皮靴声,“咚、咚”地敲在地上,像在为“豫西必复”的刻字,打着倒计时的鼓点。赵山河攥紧了腰间的枪,突然明白这密道从来不是退路,是一条通往黎明的路,被无数人的手,一凿一凿地挖向光明。

第3节:牺牲的接头人

半本《千字课》摔在供桌上的脆响,惊得油灯火苗猛地一窜。赵山河的目光刚落在那磨得发毛的书脊上,春杏的哭声就撞进耳朵:“是俺表哥……被日军跟踪的‘接头人’,是俺表哥柱子……”

她的手指抠着课本缺角,指缝里渗出血丝——书里夹着张泛黄的全家福,两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挤在中年夫妇中间,最左边的少年咧嘴笑着,露出颗缺牙,正是夜校里总坐在第一排的柱子。李百晓说过,柱子的爹是红军,长征时牺牲了,娘靠纺线供他上夜校。

“昨天在牛棚找到的。”李百晓的声音像密道里的石壁,又冷又硬,他抓起课本往赵山河面前一递,书页散开,掉出片干枯的艾草——是柱子用来伪装药农的信物,“日军把他吊在槐树上打了三个时辰,他硬是没说半个字,直到断气,怀里还揣着这课本。”

赵山河的指尖抚过照片上少年的笑脸,突然想起柱子在夜校总问“‘复’字怎么写”,李百晓教他时,他在地上划了又划,说“等把鬼子赶跑,就给俺娘写封信”。此刻那“复”字的刻痕,仿佛就印在这课本的纸页上。

“赵先生,”李百晓突然往前一步,柴刀的铜环擦过赵山河的长衫,“柱子牺牲前,说有个‘戴眼镜的先生’跟在他身后。”他的目光像刀,刮过赵山河的脸,“你得证明自己——皮司令说,布防图不能落在鬼子手里,更不能让烈士白死。”

庙外突然传来日军的呵斥声:“里面的人出来!查良民证!”皮靴踹在庙门上的“哐当”声,震得供桌上的签筒哗哗作响。赵山河看见春杏往香案下缩,手里紧紧攥着柱子的照片,指节泛白。

“证明?”赵山河突然笑了,笑声里带着股涩味,他从怀里掏出布防图残片,往课本上一拼,缺角严丝合缝,“这就是证明。”他的指尖点在“黑石关涵洞”上,“柱子没说的,我替他说;他没走完的路,我替他走。”

李百晓的柴刀突然垂了下去,刀鞘上的“晓”字在灯影里闪了闪。他往香案后挪了挪,露出藏在那里的梭镖:“春杏,带赵先生从密道走。”他摸出火折子,往柴堆上一扔,“我去‘迎客’。”火苗舔上干柴的瞬间,他的声音裹着火光传来:“记住,布防图比命金贵!”

“轰——”

柴堆燃起的火光映红了庙门,日军的枪声突然炸响。赵山河被春杏拽着往密道跑,身后传来李百晓的怒吼:“狗娘养的!来啊!”他回头望了眼,看见李百晓挥舞着柴刀冲向日军,背影在火光里像尊烧红的雕像。

密道的石门关上的刹那,赵山河攥紧了那半本课本。柱子的照片从书页里滑落,飘在地上,少年的笑脸对着密道深处的黑暗,像在指引方向。

巩县烽火抗日之豫西铁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我在军营里得到重生 连载中
我在军营里得到重生
加油加加油油
当一个普通人穿越到士兵突击会怎么样?远离原本的人生,在血与火中间穿梭。痛苦与觉醒锻造出更强的灵魂。我是一个普通人,我讨厌所谓的神迹。无法决定......
18.3万字9个月前
边疆那棵松 连载中
边疆那棵松
阿新(徐立新)
  给予此书致敬中国边防部队,致敬最伟大的人民子弟兵,致敬那些最可爱的人。
2.3万字5个月前
胡烈传 连载中
胡烈传
198***080_2835615277
在陇朝的风云变幻中,一位纨绔公子,于战阵中历经血与火的洗礼,褪去往昔的轻浮与稚嫩,性格如钢铁般淬炼得顽强刚烈。他不再沉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将满......
2.5万字5个月前
决战河山1 连载中
决战河山1
吴大勇
国难当头,出身于显赫富贵商会之家的川军中尉吴德庆从黄埔军校毕业,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投身于民族解放的铁血洪流之中。作为中尉连长,他以......
35.9万字4个月前
剧本:黑红(AI改编) 连载中
剧本:黑红(AI改编)
梦网中人
  罗希万与陈浩在战场上负重伤,被收尸的百姓巧妙救出,二人与游击队幸存者赵永德一起劫得国军军火,秘密组建了自卫队,打黑除恶,先后与保安队、狱......
10.0万字4个月前
CONFESS 连载中
CONFESS
Dolphins
这片被战争反复蹂躏的土地,弥漫着刺鼻硝烟,残垣断壁诉说着无尽悲怆。炸弹的轰鸣、枪炮的呼啸,奏响死亡序曲,可在这残酷的战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如......
0.3万字4个月前